五脏相关

更新时间:2024-05-07 18:26

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病证。如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心肾不交,阴阳升降失常,就可发生心悸、失眠、遗精等病证。

概念

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读

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1961年《广东中医》第4期“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一文:“研究本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它包括取与舍两方面。以研究五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五脏相关学说,②五行学说的局限性。”邓铁涛教授认为选择前者比较好,可以把祖国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藏象学说是在中医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以五脏配五行,利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推倒五脏之间的关系,而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克服其理论的机械性,并综合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五脏相关学说覆盖了五行学说的基本范畴,不同之处在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作推导,而五脏相关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来说明。

中医应用

五脏相关理论科学内涵

可以用“三个层次”表述:1、五脏系统内部的关联,即五脏的功能系统观;2、系统之间的关联,即五脏之间的联系观;3、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是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

1、 五脏的功能系统观

人体可分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五脏系统呈多层级功能结构,构成一个多维联系的立体网络。这样一个多层级功能结构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也隐含着对五脏功能子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的启示。因此,对肝、心、脾、肺、肾五脏机能子系统中任何一子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认为是属于五脏相关范畴的研究,如脾主肌肉、肾主骨研究。对多发性肌炎动物模型肌酶谱检测及其肌细胞组织与其他脏器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多发性肌炎病位在脾,除肌酶谱异常升高外,还合并间质性肺炎或其他脏器的损害。对骨质疏松症虚证的五脏相关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63例经腰椎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虚证患者中,仅有9.5%(6/63)为肾虚的单脏证,90.5%(59/63)为肾虚合并它脏虚证的多脏证,腰椎骨密度值越低,涉及病变的脏腑越多。

2、 五脏之间的联系观

即脏与脏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最基本的两两相关为单元。按数学的排列与组合公式,五脏之间可以发生的两两关系应有10种,发生三脏关系也有10种,四脏关系有5种。两两相关模式有:脾肾相关、心肾相关、肝肾相关、心脾相关、心肺相关、肝脾相关、肺肾相关、脾肺相关、心肝相关、肺肝相关。三脏相关模式有:肺脾肾相关、肝心脾相关、肝心肺相关、肝心肾相关、肝脾肺相关、肝脾肾相关、肝肺肾相关、心脾肺相关、心脾肾相关、心肺肾相关。四脏相关模式有:肝心脾肺相关、肝心脾肾相关、心脾肺肾相关、肝心肺肾相关、肝肺脾肾相关。课题组重点对两两相关模式“心脾相关”、“脾肾相关”、“肝脾相关”、“肺脾相关”进行研究。如心脾相关,以冠心病心力衰竭为载体,对广东省中医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13例住院心衰患者,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临床病例直接观察法)。结果表明,所有心衰患者病位均在心,占100%,涉及两脏以上占97.8%,其中涉及心脾两脏378例(91.5%),涉及心肾两脏184例(44.6%),涉及心肺两脏131例(31.7%),涉及心肝两脏27例(6.5%);涉及三脏以上163例,占39.5%,其中涉及心脾肾三脏86例(20.8%),涉及心肺肾三脏51例(12.3%),涉及心肺脾三脏42例(10.2%);涉及四脏以上24例,占5.8%;涉及五脏8例(1.9%)。说明疾病相关性客观存在。

3、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五脏相关不仅是指“小五行”脏腑系统,同时也包括“大五行”之天人相应。课题组对10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与100例健康人进行构建PRO量表理论模型的研究,经由专家重要性评分、离散度分析、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等方法,筛选出条目52条,组成正式MG-QOL量表,包括除药物干预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精神心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统计分析T值为10.695,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