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猪

更新时间:2024-09-07 14:23

五指山猪,又称老鼠猪,主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是中国著名的小型猪种之一。五指山猪体形小,体质细致紧凑。头小而长,耳小而直立,嘴尖,嘴筒直或微弯。胸部较窄,腰背平直,腹部不下垂,臀部不发达,四肢细而短,被毛大部分为黑色或棕色,额头部位有白三角或流星,腹部与四肢内侧为白色,鬃毛呈黑色或棕色。性情稍趋温驯,反应灵敏,善于奔跑。五指山猪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6月龄母猪日增重仅为69.2克, 8月龄公猪为14.6公斤,母猪为14.6公斤。第二胎母猪体重为21.25公斤,成年母猪30—35公斤。五指山猪是特定生态条件下的古老原始猪种,定点研究表明,无论纯繁杂交利用均具有体小遗传性稳定的特点。

主要产地

五指山猪产于海南省琼中,保亭、白沙、东方、乐东等县。

生态条件

五指山猪产区地处热带,气候温和、终年无霜、四季常青。年平均温度23—25℃之间,极端最高温度39.70℃,极端最低温度—1.4℃。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照充足。农作物水稻为主,次为甘薯、玉米、木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野生饲料资源丰富。

形成简史

五指山猪的形成尚无确切的史料可考。根据广东省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资料,海南黎族同胞养猪最早见于汉代。从《汉书·地理吝》中就有“武帝元封6年,略以儋耳、珠崖,民……有五畜(师古曰:牛、羊,、鸡,犬)”的文字记载,说明黎族同胞养猪的历史悠久。五指山猪的形成, 尚有三种见解:①海南岛的原始猪种;②汉区的小耳花猪引进黎族地区后退化而成,③小耳花猪与野猪杂交后形成。

笔者曾于1987年对五指山猪进行过一次考察,根据获得的资料,从黎族人民的发展史与畜牧生产的关系和五指山猪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五指山猪是属于一个古老的特定生态类型猪种,是在热带海岛封闭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产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长期沿用近亲繁殖,饲养极度粗放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矮小型猪种。

五指山猪是中国特有小型猪种,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地区,有乌云盖雪、纯黑和白色3种不同毛色品系。

20世纪60年代,中国五指山猪存栏有10万头,此后逐渐减少,到1989年濒临灭绝。

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五指山猪资源保种场,2005年群体一度恢复到1179头。然而,受非洲猪瘟冲击,白色系五指山猪再度濒临灭绝。

主要种质特性

五指山猪是我国热带地区特有的一种小型猪。具有抗逆性强,瘦肉率高,肉质好等特性。但存在体型小、增重慢,饲养周期长的缺点。

体型外貌

五指山猪,体型小,体质结实紧凑。

头小稍长,鼻直长,嘴尖,吻突突出。

耳小薄,呈桃形,紧贴颈部,头型似老鼠,俗称“老鼠猪”。

颈部紧凑,背腰稍凹,尻中等长,稍倾斜。臀部瘦削而尖。胸深小等,腹大不下垂。后躯稍高于前躯, 四肢较细,蹄质坚实。

毛色黑白比例不规则,大多为黑背白腹,间有全身黑色,嘴粉白色,额多有长流星,鬃毛延伸到鬓甲后缘,长度约7一10厘米,毛稍呈暗棕色。乳头5一7对。

生产性能

体重

五指山猪生长速度极为缓慢, 6月龄母猪日增重仅为69.2克, 8月龄公猪为14.6公斤,母猪为14.6公斤。第二胎母猪体重为21.25公斤,成年母猪30—35公斤。

肥育性能

饲料浓度含消化能10.73兆焦/公斤,粗蛋白10.82%,粗纤维11.83%,每增重1公斤,需耗消化能5.84兆焦。宰前32.25公斤,胴体重21公斤,屠宰率65.12%,皮厚0.2厘米,背腰厚3.3厘米,眼肌面积12.6平方厘米,瘦肉率47.38%,花板油率5.62%。

繁殖性能

五指山猪性早熟,小母猪断乳后一个月就有发情征状。小公猪断乳后1一1.5月龄就有配种能力。产区一般不留公猪,待母猪怀孕后,将小公猪阉割肥育。一般一年一胎,产仔数5—6头,最多10头。

利用方向

五指山猪是特定生态条件下的古老原始猪种,定点研究表明,无论纯繁杂交利用均具有体小遗传性稳定的特点。产区原有五指山猪,几乎被改良猪取代,而已基本消灭,现存母猪数量也极少。应加强对该种猪的保种,同时开展选育,培育我国特有的微型猪。

相关研究

2024年8月3日,从海南省科技厅获悉,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冷冻保存的白色系五指山猪耳组织样品,通过细胞解离复活技术,结合核移植克隆技术,获得首批16头体细胞克隆猪。这标志着遭受非洲猪瘟毁灭性影响的白色系五指山猪开始得到群体性重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