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更新时间:2024-04-23 21:31

五通神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在宋代,五通神是重要的财神,但其亦被视为独角山魈,“是名独角五通,盖魈类也。”而在当时,五通神也被认为是人牲血食;明清时代,关于五通神的来历,有说指唐时柳州之鬼,有说是明太祖所祭战死者之亡灵,此说影响最大。

基本分类

财神

在古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塑造出一尊尊能使人致富的巨神,财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神灵。从唐宋至明清,广为江南民间信奉的五通神,虽没有财神那样高的知名度,信奉者没有像财神那样的普及、广泛,但也有众多的“追随者”。人们只需虔诚供奉,“凡财货之出入亏赢,必先阴告”,五通神对人说:“苟能祀我,当使君毕世巨富”、“能使人乍富”(《夷坚丁志》卷一三)。但这方神灵也很小气,得罪不起,如果得罪了他,所有财富立时就会“移夺而之他”、“所积之钱,飞走四出,数里之内,咸有所获”(《夷坚支癸》卷三)。古籍上说五通神能使人巨富,也能让人一贫如洗,这位反复无常、心胸狭隘、意气用事的小气神,真让人琢磨不透、哭笑不得。虽如此,人们对他仍是信奉有加,顶礼膜拜。

五显神

宋代民间传说,五通神也称五显神,是中国民间一群神鬼的通称,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可单独称作五通神。其中,有一位“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夷坚支志》卷十上说,南康建昌县云居山大禅刹所供奉的五通神“甚灵异,名为安乐神”,他经常与和尚们谈话聊天,“无见其形,其声全如五六岁儿”,更加神秘兮兮的了。

民间传说

五通神与小天宫的传说

很早以前,东阳出南门,画水江畔,塔东山下,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起早摸黑,男耕女织,靠勤劳的双手,逐渐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了象模象样的小村庄。他们以农为业,几乎每年都要受到旱魔的袭击,快到口的庄稼眼巴巴的被旱魔烤焦,快到口的粮食被旱魔夺走。他们决心齐心协力建造一口山塘灌溉农田,抵御干旱。于是在塔东山下的半山腰(下田坤)筑了一道塘塍决心把山水拦住。但是,也许是地点选的不对,化了全村几年心血建成的山塘蓄不住水,到了夏秋季节,原来绿油油的禾苗还是被干旱晒焦了头,田地龟裂,造成粮食颗粒无收。

村民们正在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时候,被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的“五通神”知道了这一难处,有意为这里的村民们出一点力,办点好事。于是在塔东山东侧的石壁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与村民们一起分析“下田坤”山塘蓄不住水的原因,指出“下田坤”没有来路水,坝塍不高,这是蓄不住水的主要原因。决定另选坝址再造山塘。“五通神”对村民们说:“我住的那个坑口造坝比较合适,水脉长,水源比‘下田坤’要好,而且坑口两边山势比较陡峭,又是石壁,造坝省工省力,造好后保证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于是和村民们一起挑石筑坝。“五通神”这一天挑着两块巨石往坑口坝上赶,爬上几十级“长踏步”,来到“彩岭”这一平缓地段,正想歇一歇,换换肩,由于辛劳过度,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两块巨石滚落在两边,而“五通神”的一个巴掌刚好印在那个正在建造的山塘上,所以形成了这个巴掌形的山塘水库。而两块巨石,一块落在“长踏步”一侧,一块落在“下田坤”原来那口山塘里。由于“五通神”与村民们共同努力,山塘很快造好了,并蓄满了水。人们为了纪念“五通神”,把这口山塘称为“小天宫”,把“五通神”住的山洞称为“五通洞“。从此以后,虽然南山脚一带的四乡八邻每逢干旱,到处都是禾苗干枯,但是唯独塔东山下一片葱绿,稻穗沉甸甸的,年年有个好收成。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小天宫”可以抵御干旱。并且等到“小天宫”快要放完水的时候,老天必然是旱情停止,下一场透雨。这时“小天宫”的水又满了,因此这个永不干涸的“小天宫”的美称也就越传越远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五通神”,朴实的村民们每到逢年过节,就会抬着“猪头、鹅”到“五通洞”去拜祭“五通神”。一直延续。

扶危济困的五通神

传说中的五通神是一位扶危济困、救助穷人的天神。只要他光顾那户人家,那户人家的锅里就有吃不完的饭,那户人家的粮仓及装粮食的瓶瓶罐罐就总是满满的。

这一天,五通神来到一个村庄,只见村口坐着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拉着老婆婆的手哭个不停:“奶奶,我饿,我饿呀……”。老婆婆伸出瘦骨嶙嶙的手抚摩着孩子的头,压抑住自己肚子也咕咕叫的情绪,无可奈何的安慰着孩子:“别哭,孩子,等一会也许好心人就会来了,好心人会给我们一点吃的,哪怕是一点残菜剩饭,你就能熬过一阵子了。”孩子还是摇着老婆婆的身子哭喊着:“不,我不嘛,我们不是等了好几天了,怎么还没有一个人给我们饭呀?我饿,我饿……”。

五通神听着一老一少的哭喊,忍不住就走过去,问他们是哪个村庄的人,为什么坐在这里。老婆婆告诉他,他们就是这个村庄的,孩子的父母原来都给财主家干活,父亲累死了,向财主家借钱安葬,还不起钱,财主要孩子妈去抵债做小老婆,孩子妈不从投河自尽了。剩下婆孙俩,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没吃饭了。因为村里家家都穷,虽有好心的邻居也帮不上忙,只好坐在这里盼过路的好心人给一点吃的或者施舍一点钱买米充饥。五通神听了老婆婆的叙述,心想这么可怜的一老一少我不帮忙还有谁需要我帮忙呢?想着就从怀里摸出二个霉干菜夹心的麦饼对孩子说:“别哭了,孩子,这是我带在路上吃的,先给你们充充饥吧。你们回家去好了,我保证你和奶奶天天有吃的,也许你们到家后正有一锅饭等着你们吃呢?”五通神边说边扶起了坐在地上的婆孙俩。听了五通神的话,他们还不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家喻户晓的五通神,老婆婆半信半疑地对五通神说:“好心人,你把自己路上吃的省给我们吃,我们会感激不尽的,可是你说我们回家天天都会有吃的,除非五通神光顾,我家哪有米做饭呢?”五通神说:“回去吧,相信我,好心会有好报的。”在五通神的劝说下,婆孙俩一步一回头地向五通神道谢,互相搀扶着回家去了。

婆孙俩回到家里,立即赶到锅灶间揭开锅盖,一看,嗬,一锅米饭正冒着腾腾热气,飘出阵阵的饭香,引得小男孩直流口水。而飘出的阵阵饭香引得左邻右舍都前来观看,啧啧称奇,询问老婆婆哪来的米饭。老婆婆就把在路口遇上好心人的事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听了都说:“那肯定就是五通神了,要不然哪来得米饭呢?”老婆婆才知道路上遇到的就是五通神,忙不迭的与孙子一起跪在门口对着刚才遇见五通神的方向拜了又拜,然后与乡亲们一起分享锅里的米饭。说来也真奇怪,锅里的饭明明快吃完了,可是用锅铲铲几下,锅里又冒出热腾腾米饭,直至众乡亲们吃饱为止。

文献记载

唐·郑愚《大沩虚佑师铭》:牛阿房,鬼五通,专觑捕,见西东。

唐·柳宗元龙城录》曰: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绝妖邪之怪。

宋·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佹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二浙江东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

宋·叶绍翁《武林闻见录》曰:嘉泰中大理寺决一囚,数日,见形狱吏云:泰和楼五通神虚位,某欲充之,求一差檄,言差充某神位,得此为据可矣。如其言,经数月,人闻楼上五通神日夜喧哄。吏乃泄前事,为增塑一像,遂寂然。按:今委巷荒墟多建矮屋,绘版作五神像祀之,谓之五圣。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谓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梦阵亡兵卒千万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俗称为五圣堂。然则五圣与五通不同矣。

清·褚人获《坚瓠八集·毁淫祠》:苏俗酷尚五通神,供之家堂。楞伽山鼓乐演唱,日无虚刻,河南汤公抚吴,严为禁止。乙丑九月公往淮上,值神诞,画船箫鼓,祭赛更甚于昔。公归闻之,立拘僧至,将神像沉于河。茶筵款待,一概禁绝。

清·赵翼陔余丛考》三十五曰:钮玉樵谓五通起于明祖,则未必然。按夷坚志刘举将赴解,祷于钱塘门外九里西五圣行祠,遂登科。为德兴尉,到任奠五显庙。知为五圣之祖祠也。则五圣之祠,宋已有之。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即五圣也。然则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夷坚志所载,韩子师病祟,请客以符水治之。见五通神销金黄袍,骑马而去。(中略)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而陈友谅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庙。则五圣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宋·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佹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二浙江东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

清·褚人获《坚瓠八集·毁淫祠》:“苏俗酷尚五通神,供之家堂。楞伽山鼓乐演唱,日无虚刻,河南汤公抚吴,严为禁止。乙丑九月公往淮上,值神诞,画船箫鼓,祭赛更甚于昔。公归闻之,立拘僧至,将神像沉于河。茶筵款待,一概禁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