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01 12:58
五邪刺为针对五种疾病所用不同针具治疗的总称,其中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镵针,刺寒者用毫针。
《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指对五类病邪分别用不同针具予以针刺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邪刺。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在皮肤肌肉之气分。”“刺痈者用铍针”,使“肿聚散之”,消肿破结;“刺大者用锋针”,“泄夺其有余”,使实邪得除;“刺小者用员利针”,“补其不足”促使正气恢复;“刺热者用镵针”,使病邪“越而苍(沧),出游不归”,热除病却;“刺寒者用毫针”,“徐往徐来”,温益阳气。
如何刺五邪,古文中是记载在五首七言韵语中,由于文字记载既有增添,又有脱漏,历代注家未能很好地断句和解释。还是清代几位文字学家顾炎武、江有诰等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近人刘衡如的《灵枢》校勘本也有过分析,但仍为许多人所忽视。只有将《灵枢》、《针灸甲乙经》、《太素》三书互相对勘,分析异同,按韵律作出判断,才能全面显示出这七言韵语的原来面貌。这七言韵语有似汉代歌铙的韵味.是七言诗的滥觞,也是针灸歌诀的最初样式,对于说明痈肿及虚、实、寒、热各证的刺法是有启迪意义的。
原文一开头就把病邪分为五类:痈邪、大邪、小邪、热邪、寒邪。怎样刺五邪?接下就是一段韵文,作了总的回答:
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接下来是五首歌诀:
(一)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诡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所者,取之其输写之。
第一章讲的是对痈邪的刺法。对于痈肿不能当它隆盛有脓时才针刺,要注重“易俗移性”给以消散,不让酿成大脓。“诸阴阳过痈所者……”一语是早期添注,不应属于正文。本章主旨解释了“肿聚散亡”的治法。
(二)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夺有馀 (乃益虚)剽其道;针干其邪肌肉亲,视之元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第二章讲的是对大邪,即实邪的针刺方法,用锋针刺出血以泻实,“剽其道”指针刺穴道出血,后两句的意思是针刺驱逐了邪气使肌肉亲和,看来没有邪气而恢复了真气。末句“刺诸阳分肉间”属早期添注;锋针刺血以“井、荥分输”为主。分输,当指分肉间腧穴。本章主旨是解释“大者必去”。说明用泻而不用补。
(三)凡刺小邪曰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之间。
第三章讲的是对小邪,即虚邪的针刺放法,凡刺虚邪是要用大的针——结合后文所说“刺小者用员利针”,依据(针灸甲乙经》订正为“用员针”。“大”指的是员针。员(因)针是粗而圆的按摩用具,适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故说“补其不足乃无害”。末句“刺分肉之间”同属早期加注。此章主旨解释“小者益阳”,说明用补而不用泻。
(四)几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道乎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第四章讲的是对热邪的刺法,结合后文“刺热者用镵针”的记载,可知这是浅刺皮肤的治法,暑令的刮痧是他的变法,近代演变为皮肤针,均有散瘀解热的作用,本章的主旨在解释“瘅热消灭”的治法。
(五)凡刺寒邪曰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真气存。
第五章讲的是对寒邪的刺法,采用徐进疾出的补法引至其神气是寒者温,徐入徐出则属导气法,此当以“徐往疾去”为是。“门户已闭”,也是针后“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之意,同是应用补法。本章说的是“寒痹益温”,即后文说的“刺寒者用毫针”。毫针因其纤细,不伤正气,以治寒热痛痹,尤多治寒痹,并可结合熨、灸各法,即所说“刺寒痹者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