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7 15:32
绿水蚺(学名:Eunectes murinus)是蚺科、水蚺属蛇类。躯体长,呈圆柱形;脊椎明显,尾部相对而言比较短,尾部从肛门开始;雄性尾部里有一对半阴茎,雌性则有产生气味的腺;绿水蚺没有眼皮,瞳孔长形;通过舌感受味道,咽里有两个小坑;没有听觉,但是能通过下颚感受震动。
该物种属名Eunectes以希腊语eu-(ἐΰ-)命名,意思适当、正确、嗯,根据用法+希腊语nektes(νήκτης),意思游泳者。种名murinus以拉丁语murinus、murina、murinum命名,指小鼠或大鼠。
水蚺属被认为起源于中新世时代。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悬赏5000美元,奖励捕获一条绿水蚺并将其运送到纽约动物学会(现称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此后,该奖项已被撤回。
绿水蚺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有记录显示10-12米长的绿水蚺重达250千克,尽管绿水蚺的实际最大体型存在很多争议。雌性通常比雄性大得多,雄性平均长度可达3米,雌性平均长度为6米。舌头分叉,上唇还有窝器。躯体长,呈圆柱形;脊椎明显,尾部相对而言比较短,尾部从肛门开始;雄性尾部里有一对半阴茎,雌性则有产生气味的腺;绿水蚺没有眼皮,瞳孔长形;咽里有两个小坑。
绿水蚺的嘴巴上下可张到180度左右,4排牙齿可以独立活动,没有下巴,上腭中间的2排牙齿可以上下游动,有利于吞噬猎物,它的蛇皮可以拉伸,因此可以吞下比自己体型还大的猎物。绿水蚺的舌头是化学物探测器,鳞片可以感知猎物是否有动,眼睛是热能感应器,它们的气管在喉咙处,在吞噬猎物时,它们的气管是在外面的,所以不必担心气管堵塞。
绿水蚺喜欢生活在沼泽、浅溪和静止的河川中。通常栖息在泥岸或者浅水中。绿水蚺是半水生蛇,栖息在浅水、缓慢移动的淡水栖息地,以及热带稀树草原、草原和热带雨林中。
绿水蚺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流域。该物种广泛分布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特立尼达的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南美洲的大草原、亚马逊河和潘塔纳尔地区。
绿水蚺在傍晚最活跃。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移动很长的距离,尤其是在每年的旱季和雄性寻找雌性时。它们优先在一天的高峰期之后的凉爽时段迁徙。蟒蛇是变温动物,但能够通过改变暴露在阳光下的表面积来调节它们的体温。栖息在草原上的雌性绿水蚺留在河岸附近,在雨季定期在高地晒太阳。人们看到居住在河中的雌性在茂密的植被上晒太阳。繁殖季节过后,它们会搬回觅食地。没有听觉,但是能通过下颚感受震动。
绿水蚺很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性在季节性洪水稀树草原的年度旱季很有用。为了生存,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蟒蛇必须要么找水,要么把自己埋在泥里。在后一种情况下,它们将在干旱期间处于休眠状态。居住在河流流域附近的绿水蚺全年都很活跃。
绿水蚺自古以“无声杀手”的恶名著称于南美洲的河流和森林地带,绿水蚺最强的武器,不是利牙毒液,而是无人能及的力气,它只要蜷曲身体,就可将猎物压至粉身碎骨,连全世界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南美水豚,也不能幸免。就外形而言,在新大陆上难逢敌手。
绿水蚺具有明确的栖息地。在旱季,它们的栖息地范围很小,约为0.25平方千米。在雨季,非繁殖的雌性和雄性迁移到更高的海拔地区,并保持更大的家庭范围,估计约为0.35平方千米。它们在旱季返回原来的栖息地。
绿水蚺能够通过振动检测到接近的动物。它们还能够使用分叉的舌头和犁鼻器来探测空气中附近动物的化学线索。雄性蟒蛇在交配季节也使用这些结构来检测附近雌性的信息素。除了化学感应能力外,蟒蛇的上唇还有窝器,能够感知猎物生物的热信号。他们也能够感知视觉和听觉刺激,尽管这些感官比上述感觉模式发育得更差。
绿水蚺大部分在夜间活动,但也常在白天日晒,会水性,捕食水鸟、龟、水豚、貘等动物,有时甚至能吞吃长达两米半的凯门鳄。绿水蚺依靠本能行动,只对食物感兴趣,不会区分人类和其他动物,任何送上门来的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成为绿水蚺的食物,人类也不例外。
绿水蚺是一妻多夫制。研究报告称,绿水蚺以多达13只雄性的多雄性聚集形式繁殖。交配可以持续数周。在此期间,雌性可以与求偶的雄配数次。雄性围绕着雌性形成一个繁殖球,蛇在其中形成一团扭动的身体。雄性通过盘绕在雌性周围,用尾巴寻找她的泄殖腔来竞争进入雌性。视觉或化学线索似乎不涉及。
雌性在交配聚集中具有选择性。在高密度或雌性容易追踪的情况下,雄性可能会相遇,这可能会导致战斗。然而,雄性对雄性的战斗很少见。如果一只雄性特别大,它可能会被其他雄性误认为是雌性,并可能被求爱。大型雄性通常与最肥沃和最大的雌性交配。
绿水蚺在大约3-4岁时达到性成熟。交配发生在3-5月的旱季,雄性寻找雌性交配。雄性精子的储存时间很短,交配完成后会耗尽它们的储液库。交配后,雌性可能会吃掉她的一个或多个交配伙伴,因为她长达七个月不进食。这种行为可能有助于帮助她度过妊娠期。之后,雄性通常会离开受孕的雌性并返回它们的栖息地;雌性不迁徙。
绿水蚺属于卵胎生动物,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有时一胎可达70条左右。受精卵虽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胚体也可与母体输卵管进行一些物质交换。这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实际母体对胚胎主要起保护和孵化作用。平均而言,绿水蚺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可以从繁殖所需的能量损失中恢复过来。绿水蚺在野外的寿命平均为10年。在圈养中,它们可能会活30多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巴西和秘鲁的土著人民将绿水蚺商业化。这些地区的民间传说认为绿水蚺具有神奇和精神特性,它们的身体部位被出售用于仪式目的。它们的脂肪被用作治疗这些地区的风湿病、炎症、感染、哮喘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狂蟒之灾》就是以绿水蚺为原型拍摄的电影。
美国探险节目实拍蛇吞活人,刚吞半个头被叫停。2014年12月7日晚,这一节目被美国某频道搬上荧屏。但当绿水蚺张开血盆大口咬到罗索里头部时,他便向助手发出求救信号,活吞过程戛然而止。
2024年2月,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应当地人邀请,前往厄瓜多尔的亚马孙雨林寻找“传说中世界最大的”绿水蚺。团队负责人,生物学家布赖恩·弗莱说在浅滩上发现一条长达6.3米的雌性绿水蚺。
2024年,科学家在亚马孙雨林发现了一个新品种巨蛇,新发现的物种是“北方森蚺”,生活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研究人员还确定了这两种森蚺的分化时间:约1000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