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3 22:08

亡(拼音:wáng、wú)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亡的基本义是失去,引申为逃跑、逃亡,由此又引申为死亡、死去,还引申指一个国家的灭亡或朝代的衰亡等。亡也通无,读作wú,由失去引申为没有。

文字源流

“亡”的甲骨文形体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郭沫若认为“亡”是“肓”之初文,意指心脏和膈膜之间。林洁明则认为“亡”盖为锋芒之本字,从刀,一点以示刀口锋芒所在,当为指事字。

在当代,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亡”字表示用刑具凿剜眼珠,本义为盲,即“盲”的象事初文。“亡”的甲骨文作图1-5,虽有正反两种写法,但并不影响字义。字中弯曲构件表示眼眶,另一构件则表示刑具。商代奴隶主贵族剜去奴隶的眼珠使其“亡”(盲),是一种刑罚。杨树达《释臧》曰:“从臣从戈会意……甲骨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据形求义,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臧获是战争被俘沦为奴隶之人,可能在商代战俘已不全部杀死,或用为人牲,或以戈刺瞎一目以为生产之奴隶。臧获,就是战败后被俘获为奴隶的人。另一方面,亡与盲古音相近。亡,《广韵》武方切,微母,阳韵。盲,《广韵》武庚切。可证亡、盲同声母。《集韵》眉庚切,与“mang”音切合。故二字同音。民字古亦音“mang”。亡、民二字组合为氓,仍读“mang”。《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同源词有个重要标准即“音近义通”,虽然近些年不断有人对此说发难,但仍不能否认“音近义通”存在合理的地方。

金文中大多把“亡”右面的构件变成曲笔,右面的构件与甲骨文同;或把右面的构件变为篆文的“入”字并与左构件脱节,成了篆文的直接源头。战国文字“亡”字或在下端间隙加饰笔(图10),或在竖画上加饰点(图15)。后人为了书写方便,便截弯取直,隶体作“亾”,变体作“亡”。由此可见,亡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一个不太复杂的过程。“𠃊”在《说文》中是个部首,许慎为了解说“亡”“直”的字形,不得不将它从不可分割的字形中分裂出来,立为部首,赋予意义。

奴隶遭受“亡”刑就要失去一只眼睛,故可引申为“失去、丢失、遗失”,进一步引申为“其他物品失去、丢失”。此引申义出现较早,《易·旅卦》:“射雉一矢亡。”《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中山狼传》:“大道以多岐亡羊。”这些用例中的“亡”已经无法用本义来解读了。随着词义发展,成为亡比较常用的意义。

奴隶被剜去眼珠使其“亡”(盲),是一种严酷的刑罚,被处罚为“亡”刑之人想逃跑,故引申为“逃跑、逃亡”。“亡”的这个引申义在一些用例中可见,如《国语·楚语上》:“子牟有罪而亡。”《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见“亡”与“死”在此时期并不同义,属于不同的词义系统。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用例中的“亡”应是“逃跑”的意思。这一意义的“亡”后来还产生了一个分化字“𨑑”(战国文字作图11),增加了意符“辵”,表示与行动相关联。但是这个字形没有流传下来。

失去意味着原有的人或事不存在了,“亡”由“失去”产生间接引申义“灭亡、消亡”,又引申为死、死亡。“亡”是“死”的委婉语。《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论语·雍也》:“亡之,命矣夫!”例中均为“死、死亡”。

逃亡是离开某地,故“亡”从“逃跑”义进一步引申出“外出、不在”的意义。《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孟子·滕文公下》:“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例子中的“亡”字不能理解为死,阳货为孔子送蒸豚时,不是孔子死了才去送,而是看见孔子出去了才去送。只能将其理解为出外不在的意思。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亾部】武方切(wáng)

(亾/亡)逃也。从入从乚。凡亡之屬皆从亡。

说文解字注

“逃也”注:逃者,亡也。二篆爲轉注。亡之本義爲逃,今人但謂亡爲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爲亡,亦謂死爲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从哭亡。亦叚爲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

“从入𠃊”注:會意,謂入於𨒅曲隱蔽之處也。武方切,十部。

广韵

武方切,平陽明 ‖ 亡聲陽部(wáng)

亡,無也。滅也。逃也。《説文》正作亾。武方切,十一。

【校釋】逃:原訛作“進”,據《廣韻》各本改。十一,原訛作“十二”,據《廣韻》各本改。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 亡

《唐韵》《集韵》《韵会》並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乐酒无厌谓之亡。注:谓废时失事也。《家语》: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灭也。《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又逃也。《大学》: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又《前汉·韩信传》:萧何闻信亡,自追之。

又与忘同。《诗·邶风》: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又《正韵》:同无。《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毛传:亡,谓贫也。《说文》:从入,从𠃊。徐曰:𠃊,音隐。隶作亡。《艺苑雌黄》:古惟用兦字,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兦之兦,今又变林为四点。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点笔在竖中线上端。长横写在横中线上侧。㇗(竖折)起笔于竖中线右方,竖段略短,横段稍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