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0:46
交(拼音:jiā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像人形的“大”字,下部模拟两腿相交。交字泛指交叉、交错。引申为交际,再引申为友谊、朋友。又引申为托付、付给。另外,交也引申为时间、地区相连接。后也引申出互相之义,又引申为同时、一齐。
“交”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像一个人交叉着双腿的样子(图1)。金文(图2)的形体结构与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的形体结构基于甲骨文、金文进行了笔画的调整,但却很好地保存了这个字的最初形态。隶书对小篆进行了笔画的分解改造。
“交”字的形体就已经完整地传达出了这个字的本义,表示双脚交错,这个具体的交错动作可以引申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交错、交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是说鸟兽的痕迹杂乱交错,遍布中原。古汉语有“交通”一说,指的是“交错相通”,不同于现代意义的“交通”。
相交的东西互相接触,互相贯通,所以“交”又引申出接触、贯通的意义。《易·泰卦》里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意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接触从而生出万物,上情和下情互相沟通思想才能一致。“交流”多指经济、物资、思想、文化、经验方面的互相往来,如:物资交流大会,中西文化交流,交流工作经验。人们小声说话时头和耳朵挨在一起,叫“交头接耳”。睡觉时眼睫毛相接触,叫“交睫”,“目不交睫”形容夜里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由“接触”进一步引申,“交”又产生了结交、打交道的意思。“交际”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交朋友也叫“交游”。人与人的交往而产生的感情叫“交情”。国家之间的来往相遇也以“交”来称呼,例如“中俄邦交”“中法邦交”,这里的“交”是指外交关系。
人与人之间传递东西、给予物品,也是一种“交际”,因此“交”也有递交、给付的意思,如:交款、交卷、交税、交租、交公粮。物品经另外人的手转给对方叫“转交”。交给的东西也可能是抽象的,如彼此交换思想意见叫“交心”。讲清事情原委叫“交代”(也可以写成“交待”)
由上述可见,凡是与“交”有关的行为,都与双方或几方面有关,并且行为往往在双方或几方之间互相发生,于是“交”又产生了“互相”的意义,如:交谈、交战、交换、交易、交拜。由于“互相”就是“共同”的或“一齐”的,交”又产生了共同、一齐的意思,如“饥寒交迫”就是饥饿和寒冷共同逼迫,“惊喜交集”就是惊讶和喜悦同时会集,“风雪交加”就是风和雪一齐降临。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交—缴
这两个字都有交付义,但使用范围不同。用于钱及与钱有关的财物,“上交、交纳、交税”也说“上缴、缴纳、缴税”。用于迫使对方交出武器等,如“缴枪”“缴械”不说“交枪”“交械”;用于从敌方取得武器、物资时,如“缴获”,也不说“交获”。从另一方面说,“缴”只用于履行义务(如“缴税”)或被迫交出的场合(如“缴械”),而“交”只表示单纯的交付,没有其他的附带意义。
【卷十】【交部】古爻切(jiāo)
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属皆从交。
“(交)交胫也”注:交胫谓之交,引申之为凡交之偁。故爻下曰:“交也”,烄下曰“交木然也”,𤉧下曰“交灼木也”,㮐下曰:“木参交以枝炊䉛者也”,衿下曰“交衽也”,凡两者相合曰交,皆此义之引申叚借耳。《楚茨》传:“东西曰交,邪行曰逪。”䢒逪字之叚借也。《小雅》:“交交桑扈。”笺云:“交交犹佼佼,飞往来皃。”而《黄鸟》《小宛》传皆曰:“交交、小皃。”则与本义不同,盖方语有谓小交交者。
“从大,象交形”注:谓从大而象其交胫之形也。古爻切,二部。
古肴切,平肴见 ‖ 交声宵2部(jiāo)
交,戾也。共也。合也。领也。古肴切。二十二。
【子集上】【亠部】交;部外笔画:4
古文:䢒
《广韵》古肴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肴切。并音郊。《小尔雅》:俱也。《广韵》:共也,合也。《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又友也。《易·系辞》:上交不谄,下交不凟。《礼·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
又交交,鸟飞貌。《诗·秦风》:交交黄鸟。
又交加,参错也。《前汉·刘向传》:章交公车。
又州名,南越地,汉置交州。《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传:南交,南方交趾地。
又衣领也。扬子《方言》:衿谓之交。
又同蛟。《前汉·高帝纪》:则见交龙於上。《史记》:作蛟。
又同鵁。司马相如《上林赋》:交精旋目。即鵁鶄。
“六”窄“乂”宽。“六”,首笔点在竖中线上端,短撇撇尖过横中线,末笔点起笔高,近竖中线。“乂”,长撇从田字格中心右侧起笔,捺笔与长撇在竖中线相交,捺脚低于撇尖。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