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0:00

亦(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用左右两点指明两腋所在,应是“腋”的本字,指腋下。后来“亦”被假借作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

文字源流

指事字。甲骨文作图1,中间是“大”,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腋下各有两个点,指明两腋所在。亦的本义为腋窝,又称胳肢窝。胳肢窝离不开人体,而且对称,于是以表示正面站立之人的字作为依托,在肩臂相交下面空处加两点造出了“亦”字,指明那里是胳肢窝,指事结构,就是甲骨文亦字。

金文作图2,形体基本未变。战国文字作图3,上两斜画写成了一横。小篆作图5,两点拉长了,字形也变得整齐匀称;汉代《武威简》作图6,变得面目全非,人身已简省,两腿也垂直了,成了隶书亦的直接源头。从楷书字形分析,上一点像头,一横画像两臂平伸,两竖画表示两腿,旁边两点表示胳肢窝,还勉强说得过去。

亦字的本义胳肢窝早已消失,甲骨文中,“亦”字已为假借用法。随着假借义用得越来越普遍,“亦”的本义反而不用了,为便于区别,人们新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形声字“腋”。从此,“腋”专职指腋下,“亦”则专用它的假借义。

人的两个胳肢窝相同,所以亦字引申为副词,表示“同样”这一意义,商代便已产生,一直用到现代。

详细释义

(以上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亦部】羊益切(yì)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凡亦之属皆从亦。

〖注释〗臂亦:由“亦”连类而及“臂”。饶炯《说文部首订》:“此以类为释”。从大二句:饶炯《说文部首订》:“人象人手足张形。手张则亦(腋)见。故亦即从大,而指其处以之。”

说文解字注

“人之臂亦也”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语,盖浅人据俗字增之耳。徐铉等曰:亦今别作腋。按《广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为语词,乃别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礼记》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当腋之缝。袼、腋乃皆俗字。人臂两垂,臂与身之间则谓之臂亦,臂与身有重叠之意,故引申为重累之词。《公羊传》: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何注云:亦者,两相须之意。按经传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无所蒙者。《论语》不亦说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为成人矣,皆上无所蒙。皇侃曰:亦犹重也。此等皆申重赞美之词。亦之言犹大也、甚也。若周颂亦有高廪,亦服尔耕。郑笺云:亦,大也。是谓亦即奕奕之叚借也。亣部曰:奕,大也。又或叚为射,或叚为易。

“从大,象两亦之形”注:谓左右两直,所以象无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亠部】亦;部外笔画:4

古文:𠅃

(yì)《唐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并音𠬤。总也,又也。又傍及之词。

又姓。宋开禧进士亦尚节,明参将亦孔昭。

又同奕。《诗·周颂》:亦服尔耕。笺:亦,大也。正义:亦奕义通。

亦本作𡗕,象人左右两腋形。《说文》:𡗕,与掖同。《诗·衡门》序诱掖其君。《释文》:石经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胁之闲曰掖。后从肉作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亠”,居上居中,首笔点在竖中线。第四笔竖撇、第五笔竖钩分写竖中线左右。左点和右点都从横中线起笔,收笔宽度与“亠”相当。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以上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以上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