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韦·肯德尔

更新时间:2024-10-08 18:41

亨利·韦·肯德尔(Henry W. Kendall,1926年12月9日-1999年2月15日),美国高能物理学家。1990年,肯德尔与杰罗姆·弗里德曼、理查德·泰勒因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肯德尔1926年出生于波士顿,他在阿默斯特学院取得数学学位后,于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内容是由1个电子和正电子形成原子时,测定正电子素能谱的一个极困难的实验,这一现象刚被他的导师马丁·顿奇(Martin Deutsch)发现不久。

研究方向

在获得博士奖学金之后,1956年他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物理系,在那里他遇到了杰罗姆·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和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他俩成了他长期的科学合作伙伴。

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SLAC)是1966年建成的,可生产出能量达到20 GeV的电子,达到的高分辨率绝无仅有,为考察质子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极佳的手段。但该技术离需要产生的感兴趣的东西显然还很远,已经选择了很多工具来确定击碎质子所需要的最高能量,因为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质子没有更深层次的亚结构,不过那时候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和乔治·茨威格(George Zweig)已经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夸克模型,猜测到质子是由3个自旋为-1/2、电荷比质子小的物体所组成。但是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看待该模型仅仅是好奇而已,纯理论的算法系统非常不愿意来描述夸克的物理真实性,仍旧把质子看作像点一样的结构。

主要成就

肯德尔和弗里德曼、泰勒一起,并领导了一个合作小组建造了一对巨大的磁谱仪,在设计和建造粒子检出器和电子设备方面,他起了关键的作用。研究小组系统地、极仔细地探索了电子-质子的非弹性散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预料到的,只产生了不可预测的极少量无兴趣的数据。他们发现的极丰富的数据显示,质子是由像点一样的带电荷的粒子组成的。詹姆斯·比约肯(James Bjorken)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后认为,这些物体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的。后来研究小组又指出,它们的自旋是1/2,同时研究小组又把他们的结论和当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的认识作了比较,即用a粒子轰击物质后产生了大量惊人的反散射的a粒子,表明了原子中存在着像点一样的硬核。

MIT-SLAC的结果是一个分水岭,和来自日内瓦的后来的中微子散射数据一起考虑后,他们给出了存在夸克的第一个明显的证据,为如今最成功的物质基本构成理论,即所谓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提供了基础。弗里德曼、肯德尔和泰勒由于这一成果而共享了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获荣誉

199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