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2 00:00
亨氏牛羚是哺乳纲、牛科、狷羚亚科的食草动物。又称为“四眼狷羚”,这是因它们那大型的眶下腺。体长120-205厘米,肩高100-125厘米,尾长30-45毫米;体重80-118千克。腿长,身体长,额头略微突出,且脖子较短。毛皮是沙褐色的,耳朵白色,顶端有黑色,尾巴白色。雄性和雌性都有角,角上有明显的环状。
亨氏牛羚头体长120-205厘米,肩高100-125厘米,尾长30-45毫米;体重80-118千克。腿长,身体长,额头略微凸出,且脖子较短。雌雄都有角,独特的七弦琴状犄角,从其根部到其长度的三分之一处弯曲并略微张开,有明显的环状。在完全展开时达到约70厘米的长度。该物种的毛皮颜色很独特,沙褐色。在鼻粱上有白带,它的眼睛之间有一个倒置的白色人字形条,连接并围绕眼睛周边形成一个白色的眼镜框。颈背有一层非常厚的皮,当耳朵收起时形成一隆起部份。耳朵白色,顶端有黑色。尾巴白色。雄性的毛皮较雌性的更灰,而腹部较浅色。
栖息在干燥的金合欢灌木丛或灌木丛掺杂的短草中,季节性干旱的草原和森林大草原及草原地块的生境中。进食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是因为由于掠食者或其他物种大群的侵入,干旱或草丛过度生长而变得不合适生存。亨氏牛羚活动的最大区域超过100平方千米。
亨氏牛羚是群居动物,在清晨和傍晚觅食。族群由2-40只雌羚组成,并由一头雄羚所带领;而5只雄羚亦会组成单身的群族。通常族群不会迁徙,因雄性多是有领地的。当激烈争斗时,雄羚会以膝部蹲下,但在摔跤时则会以四肢站立。为了避免脂肪储存,亨氏牛羚可以长时间不饮水。
由一个具有领地的雄性,几个雌性和它们的幼羚组成。 一群亚成年雄性和一岁的幼羚也会组成羚群。该物种有时会形成大群,规模从15-40只甚至到数百只不等,具体取决于一年中的时间。在此期间,较小的羚群经常在与较大的族群分开之前交换个体。个体之间的这种交换有助于减少较小种群中遗传漂移和近亲繁殖的可能性。
傍晚和清晨是最高强度进食的时间。该物种是选择性的食草动物,依赖于短草。偶尔,也消耗其他杂草。它们的选择性导致需要追踪草原上新发芽的草及生长过程,如果草长得太长,或者受到其他食草动物的干扰,它们就会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食用的草类植物包括黍草(Panicum infestum)、海滨马唐(Digitaria rivae)和塞内加尔蟹甲草(Latipes senegalensis)。 还包括马齿苋,直立鸭跖草(Commelina erecta)和暗色铁富豆(Tephrosia subtriglor)。
原产地:肯尼亚;存在不确定性:索马里。
亨氏牛羚生活在肯尼亚的塔纳河和索马里的朱巴河之间的地区。1963年,大约有20只的小群从南加里萨(South Garissa)区被引入肯尼亚东察沃国家公园(Tsavo East National Park)。
雄性之间争夺雌性时,使用眶前腺分泌物和打斗的姿势。雌性也可能通过化学分泌物提示传达其生殖状态。
雄性为争夺雌性而相互竞争和打斗,并通常捍卫自己维持约7-8只雌性的领地。争斗时雄性的姿态包括包括头部下垂,用眼眶前腺体标记草茎,用蹄子刮地面和堆积粪便。雄性之间的激战与打架的姿势不同。认真的战斗在膝盖上进行,而游戏则采用直立的位置。
亨氏牛羚在3-4月的长雨季开始时交配,并在10-11月的短雨季开始时出生。妊娠期通常可持续7-8个月小羚即可出生,一般每胎为一仔,也有双胞胎。雌羚照顾年幼的孩子,这些幼羚出生后不久就能站立和奔跑。产仔期的两周内,产仔的雌性会带着幼仔离开族群。在这段时间内,雌性和雏羚很容易被天敌捕食。当小羚达到一岁状态时,它会离开族群,加入到一岁龄的小族群中去。雌性在2-3岁时开始性成熟,而雄性则要等到3-4岁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极危(CR)。
在20世纪末,亨氏牛羚的数量急剧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的10,000只降到1995年仅有300只。仅存的亨氏牛羚被认为处于即将灭绝的危险境地。许多因素导致了亨氏牛羚的数量大幅下降,例如与牛争夺资源、严重的干旱、疾病和盗猎都对亨氏牛羚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物种,1994年“亨氏牛羚管理委员会”(HNC)成立。2004年,委员会创立了亨氏牛羚战略管理计划,其中描绘了未来五年对亨氏牛羚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减少接触家畜疾病、加强监管、促进对这一独特物种的生态旅游,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美丽的亨氏牛羚摆脱灭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