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7 11:04
京校外迁,是指在文革发生后,高等学校陷入混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而执行的外迁事项。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首先从北京的高校点燃,并且一开始就直接导致了本年高校招生工作停止,全部高校停课。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们成为运动前期的先锋队,十几万人在校内造反并走出校门冲击社会各个方面。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北京高校的工作陷于瘫痪,学校内部派别林立,呈现无政府状态。
1968年7月后,为制止学校内的武斗,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开始向各高校派驻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领导组建“三结合”的学校领导班子,努力使原来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逐步组织开展了一些所谓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吐故纳新等运动,也搞了一些所谓“复课闹革命”。
1969年2月,中国和苏联在中国的东北边界上发生冲突,国际形势骤然紧张,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之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被精简疏散,离开北京到各地的“五七”干校。10月17日,各单位又传达林彪发布的“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在京机关团体单位的搬迁撤离。
在这一形势之下,北京的高等学校如何继续办,成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此时,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了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因搞运动,人心惶惶,各有派性,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根据这种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对北京的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使北京市高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变动。
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为了“认真搞好斗、批、改,加强对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院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的领导”,决定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高等院校,凡设在外地或迁往外地的,交由当地省、市、自治区领导;与厂矿结合办校的,交由厂矿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给所在省、市、自治区领导。此后,中央所属的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全部下放地方管理。部分高等院校被撤销或合并。到1971年,全国原有的434所高等院校,保留继续办的还有328所。
“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5年,北京共有高校56所,年招生额达2.6万人,在校学生11.1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综合类大学3所,工程类18所,农林类5所,医学类5所,师范类3所,语文类5所,财经类5所,政法类3所,艺术类7所,体育类1所。在1969年至1970年的这场大变动中,有32所学校从北京消失,占1965年学校总数的56%。
1969年,北京市原有的5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农林地矿油水电院校为主,这13所院校中多数成立于1952年院系调整或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为“八大学院”中的五所高校。在京校外迁过程中,13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
改革开放后,这13所高校,一部分在北京复校,如北京农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一部分两地办学,原址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另一个办学实体,如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电力学院;还有一部分在地方扎根,原北京研究生部并入或组建其他高校(中科大除外),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另有北京轻工业学院,主体迁至陕西咸阳更名西北轻工学院(今陕西科技大学),北京原址重建北京轻工业学院。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组建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注: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
(注:后三所院校在北京校址成立北京研究生部,后并入或组建北京市其他高校,北京机械学院研究生院组建北京机械学院,后合并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北京部分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1、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更名陕西科技大学。
2、1978年北京原址重建北京轻工业学院,后组建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