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当矢石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8

亲当矢石(拼音:qīn dāng shǐ sh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李百药北齐书·文宣帝纪》。

成语出处

唐·李百药《北齐书·文宣帝纪》: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不多,屡犯艰危,常致克捷。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亲当矢石”。

成语故事

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称为文宣皇帝。高洋是鲜卑化了的汉人,生性残忍,勇猛过人,好驰骋射猎,弓马娴熟,勇冠三军。每次临阵作战,都身先士卒,亲自阻挡敌人的弓箭和石头。

高洋从小就性格坚韧,处事果断。有一次,父亲高欢命几个儿子各自带兵外出,而暗地里却派大将彭乐率兵马装扮成敌人去攻击他们。高澄等人都不敢与敌人搏斗,唯有高洋率兵与彭乐顽强拼杀。彭乐怕伤及高洋,便脱去甲胄露出真相,高洋仍不罢休,执意要捉拿彭乐去向高欢请功。高欢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因高欢执掌北魏大政,高洋六岁时,便被授予朝中的要职。十四岁时,便随父行军打仗,历经疆场的锤炼,成为率军的将领。高洋十八岁时,父亲高欢病死,长子高澄继承东魏大丞相的职位,高洋则辅佐其兄,伴随左右。

高澄二十九岁时,在邺城被人刺死。事发突然,朝野震惊。高洋神色不变,指挥若定,迅速率兵包围帝宫,亲自捕杀刺客及同谋,同时严密封锁消息。高洋稳定邺城大局后,迅速返回晋阳,全面接管其兄的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了东魏朝政。以前朝中的大臣向来轻视高洋,这时看到高洋英武绝伦,与从前判若两人,顿时朝野侧目,从此再也不敢藐视他。

东魏皇帝元善见认为高洋一向不问朝政,对他毫无防备。一天,元善见正在后宫,高洋的卫队突然闯入后宫,取出一份让他禅让的诏书,逼他签字画押。元善见正在迟疑,见宫中四周钢刀出鞘,气氛森严,只好从命。第二天,高洋废掉了在位十七年的孝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北齐,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称文宣帝。这时高洋年仅二十一岁。

当年的十一月,北周宇文泰乘高洋立国未稳之机,举兵伐齐,由陕城北渡黄河,进军至建州(今山西绛县东南)。高洋身着戎装,亲自阅兵,慨然应战。宇文泰听说高洋的部队军容严整,不战而退。但高洋并不满足已有的疆域,频频出动大军,南征北伐,开疆拓土。当时梁、北齐、北周三国鼎立,高洋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与北周保持友好关系,集中兵力向南部的梁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击。

公元553年十月,高洋率军征伐契丹,俘虏士卒十余万之众,牲畜十余万头,向北一直打到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北)的渤海边方才收兵。高洋挟士气高涨之勇,连续作战,以突袭的方式北伐突厥。突厥投降,从此年年向北齐进贡财物。

公元554年,茹茹军从肆州(今山西忻州市)进攻北齐,高洋率军从晋阳进行反击,使其退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市)。高洋乘胜追击,使茹茹军退至怀柔、活野(均在今内蒙古)。齐军向北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契丹、山胡、茹茹等少数民族部落,捷报频传,使柔然几乎不能立国,契丹再不敢轻易南犯。同时南征梁朝,向南拓地直至淮南,抵长江而止,使得北齐的国力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高洋不惜民力,修筑长城,并且沿边关设置了镇戍所,还组建了强大的边防军。牢固的北部边防,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安定,使人民免受异族的侵掠,为发展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成语寓意

高洋亲军征伐契丹,士气高涨,使得北齐的国力迅速达到鼎盛时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巨大的。唐太宗以仁治国,克己求俭,示范官吏,成就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实际上,领导者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和一个标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成语告诉人们,用自己的言行作为群体的导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统摄群体的灵魂,希望下属做到的事,自己要率先垂范,才能充分发挥其统领作用。

成语运用

“亲当矢石”指亲自阻拦敌人的箭、石,不怕牺牲自己;用来比喻将帅亲临作战前线。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唐·魏征隋书·杨素传》:“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

唐·白居易《赠阵亡军将等刺史制》:“王师问罪,至于淄青,尔等同执干戈,亲当矢石,忠而尽瘁,勇以亡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