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天地相参

更新时间:2024-09-14 04:00

中医术语。出《灵枢·岁露篇》。指人与自然界有很密切的关系。四时气候及环境变化,影响人体内阴阳平衡。诊治疾病要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观察在气候突变的情况的疾病,否则影响疾病的诊治。

概念

指人与自然界有很密切的关系。

解读

人体生活于自然界,时刻与自然环境相接触。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与外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而确立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素问》宝命全行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都说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在《内经》成书时已基本形成。

中医应用

中医学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主要反映为人与自然同源、同构、同道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同源

天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进化之源,又为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天地由气构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则由天地阴阳之气的交互作用而生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神》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均说明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气。《素问·天元纪大论》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论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认为宇宙充满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是宇宙的本源,一切有形之体皆依赖元气的生化而生成,明确阐明了宇宙万物均由元气生成,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此外,人类生存于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五味入于脏腑,达于肌表,使脏腑的功能协调、气血旺盛,人体生命活动方能正常。

二、人与自然同构

人与自然的同构,是指人与天地自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此方面,《黄帝内经》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虽然亦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灵枢·邪客》)等论述,但《黄帝内经》主要论述的是指人与天地自然共同具有阴阳五行之结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说明人体具有与自然相同的阴阳时空结构。同时,该篇又提出“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的问题,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具有相同的五行时空结构。正如《灵枢·通天》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因此,人与自然界万物以阴阳五行之同构为中介而相通相应,五脏的阴阳属性反映了五时之气的盛衰消长,由此构成“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

按照浑天说理论,九州之中有东、西、南、北四海,人体之中则有髓、血、气、水谷四海;天地间河流注于海,中原有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济、河、漳十二条主要河流,人体相应地也有十二条经脉注于四海,这是以大地结构与人体结构相类比。

《灵枢·脉度》把人体气的运行与水的流动、日月天体的运动相类比,得出“气之不得无行也”的结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素问·三部九候沦》以人形血气与“天地之至数”相参,形成诊脉的三部九候方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素问·离合真邪论》借用气候变化对江河之水的影响,推论六淫邪气对经脉气血的影响。

三、人与自然同道

正由于人与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所以,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也具有相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运转势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造成影响。如就季节变化而言,《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而呈现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象。就一天来说,人体的疾病往往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四时变化而调养形神的原则与具体方法。《黄帝内经》反复强调对疾病的治疗也要考虑自然界阴阳之消长及五行之运转,以因时制宜,所谓:“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这些均反映了人与自然具有同步节律的思想。《黄帝内经》对天的认识也主要侧重于四时及其运行规律,以及在四时框架内运行的各种自然和人体生命现象。

《黄帝内经》汲取了战国至秦汉之际“人与天地相参”的方法,人以天地为参照物,进行参验、比较,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把握诊断及治疗用药,发现了许多天地自然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即以天人合一为推论的大前提,采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构建或阐释理论体系。如《灵枢·刺节真邪》说;“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指出“以形测气”的理论,就是应用天人类比的方法,根据“下有渐洳,上生苇蒲”的自然规律,比较参验后而形成的理论。这种类比方法在认识次序上显示了从“整体”到“局部”,以大测小的思维持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