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负离子

更新时间:2021-12-02 13:58

失去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正电性叫正离子,获得多余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负电性叫负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 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

定义

负离子定义

空气负离子又称负氧离子,是指获得多余电子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空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氮占78%,氧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对电子无

亲和力,只有氧和二氧化碳对电子有亲和力,但氧含量是二氧化碳含量的700倍,因此,空气中生成的负离子绝大多数是空气负氧离子。它是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了自由电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电(闪电)现象、光电效应、喷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负离子具有极佳的净化除尘,减少二手烟危害、改善预防呼吸道疾病、改善睡眠、抗氧化、防衰老、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效果,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空气维他命”等美称。

人工负离子也叫轻离子或小离子,是一种等同于大自然的空气负离子,也有资料称其为生态级负离子。具有迁移距离远、活性高的特点,空气负离子按其迁移距离和粒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离子。对人有益的是小离子,也称为轻离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

医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是纯天然负离子。因为只有纯天然的负离子才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大自然中的空气负离子之所以造就众多长寿村,是因为纯天然的负离子比例高,纯天然的负离子由于活性高、迁移距离远从而在长寿地区上空形成负离子浴环境,很多负离子家电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采用传统负离子生成技术很难生成纯天然的生态负离子。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一般,只有除尘降尘作用,一般用在空气净化领域较多。

人工负离子定义

长久待在都市密闭房间内,人们会觉得头昏脑涨,当来到森林海边、瀑布等地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神清气爽,这就是空气负离子的作用。空气负离子也叫负氧离子,是指获得多余电子而带负电荷的氧气离子。它是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了自由电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电(闪电)现象、光电效应、喷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负氧离子。负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空气维他命”等美称。

清华大学博导、中科院专家林金明教授所著的《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一书中如下定义:

空气的正、负离子,按其迁移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离子。离子迁移率大于0.4cm2/(V`s)为小离子,小于0.04cm2/(V`s)为大离子,介于s两者之间则为中离子。接近分子大小的荷电原子团或分子团,都属于小的空气离子。这些小的空气离子具有高的运动速度,在大气中互相碰撞,又不断聚集,形成大离子或中离子。

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而其中的小负离子、或称之为小负离子团,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空气离子按体积大小可分为轻、中、重离子三种。轻离子在电场中运动速度较快,为1~2 cm2/V.S。在自然界中或普通环境中迁移率大于0.4 cm2/(V.s)为纯天然负离子,重离子在电场中运动较慢,仅为0.0005 cm2/V.S。在自然界中或普通环境中小于0.04 cm2/(V.s)为大粒径负离子,中离子的大小及活动性介于轻、重离子之间。而纯天然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 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

发展进程

19世纪末,德国学者菲利浦·莱昂纳德(Philip.lionad)博士第一次在学术上阐述了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功效20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大学的A.P.Kragan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创了离子生物效应的微观研究与实验,Kragan教授做了大量的动植物和人体试验。发现负氧离子具有延长生物寿命1/3的功能。

1932年美国RCA公司Hamse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

我国1978年由伊朗的沙啥瓦特博士引进一台电子仪器——生物滤器(biologicalfilter),即我国负离子发生器的前身;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只有高活性的纯天然负离子(负氧离子)才容易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负离子(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因此负离子转换器技术的出现为生态负离子(负氧离子)技术树立了一个标杆,有效克服了以往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需要风机外吹的技术难题,消除了以往电动风机的噪音和电磁辐射。

同时更开创了人工负离子(负氧离子)产生技术的生态化时代,大自然的生态负离子(负氧离子)由于粒径小、活性高才创造出众多的长寿村。而以往的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由于产生负离子(负氧离子)粒径大,活性低必须有风机向外吹才能到达很远的距离,只有一定的除尘效果。因此基本都用在空气净化领域。而负离子转换器技术必将带来负离子(负氧离子)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更大应用和普及。

2010年,山东某公司研发出两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负离子转换器技术(专利号:ZL201020182758.2) 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专利号:ZL201020263299.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