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1 14:22
人情消费是指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中的感情投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不断升格。因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各种由头引起的五花八门的人情礼难以胜数。人情消费已成为时下城乡居民的一大经济负担。2013年3月,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超5成人认为人情消费负担重,倡亲友间免随礼。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各地一些乡村,人情消费竟然占农民年收入的50%以上。
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一些人陷入了苦要面子、盲目攀比、穷摆阔气的消费观念误区。提起人情消费,大多数人并不赞同。然而事到临头,又往往碍于面子,不甘示弱,互相攀比。不请客呗,又怕人家说“小气”,舍不得把酒人家喝;不送礼呗,又怕人家说不讲义气,舍不得那几个钱。真的让人左右为难,叫苦不迭。于是形成了人情消费的怪圈,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务。这种超负荷的人情消费不仅加重了城乡居民的债务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有的因人情消费闹得家庭不和、伤了感情,喜事成悲;也有的因人情消费利用职权公款送礼,行贿受贿,以致“东窗事发”……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乃中华民族之传统。然而,礼尚往来,并非都建立在金钱物质之上。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本意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人情消费却日趋演变成为一种赤裸裸的敛财方式,而且愈演愈烈,让不少人为“人情”所累。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到底是“情”还是“债”。
2013年2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受访者中,80后占32.6%,70后占43.2%,60后占15.9%。
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000元~2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2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调查中,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2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21.7%)。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2.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26.6%)、职场打点(23.9%)、升学拜师(17.8%)等。
大学生人情消费渐沉重
同班好友小秦考上研究生,要庆贺一番,大家凑个份子;同寝室的小张找到了女朋友,要摆上一桌,送个红包;老乡胡哥马上要毕业离校,大家为他送行,买礼物凑个份子……一个月来,大学生小黄遇到一堆五花八门的“喜事”,按照校园规矩,他需要一一参加并随礼。月底算账时发现,月礼金共600元,超出了生活费开支,最后几天他都是靠刷同学的饭卡勉强度日。对于越来越沉重的大学生人情债,小黄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像小黄一样的大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害怕同学之间有‘喜事’。原来仅仅在同学生日或者毕业聚会时凑份子,花样越来越多,大学校园里的人情债负担非常沉重。”河南大学大三学生小杨介绍说。
高晶是郑州航院的大二女生,2009年寒假前,她拿到了1000元奖学金。请学生会同学吃饭花了近300元,恰好赶上自己生日,又花了近200元,再加上一些其他日常消费,短短两周,奖学金就剩下不到300元了。她说:“我也觉得这样不好,但别人都是这样,就你不请有点说不过去。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挣来的奖学金这样被吃掉,很无奈。”
刘涛是河南教育学院数理系大二男生,他说:“大学是个小社会,请客吃饭是避免不了的。同学过生日请你,大家都去,你不去不行,参加就得花钱买礼物;吃过别人的生日宴,轮到自己过生日,不请人家说不过去,同学都知道彼此的生日,又都是整天打交道的哥们儿。请撮一顿得三四百元,相当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所以过生日得提前省吃俭用准备钱。”
华北水院的小张说,大二时他当选班干部,收了500多元的礼金和礼物,仅请同寝室同学吃一顿饭就花了大概450元,加上后来又请其他同学吃饭,总共花了1000多元。他说:“想要获得一样东西,有时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多数同学表示,人情消费占据着他们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每月在人情往来上的费用占据了生活费用的1/3,甚至更多。一位大学生说:“中国人比较注重礼尚往来,都是老乡、同学,人家有喜事,咱能不祝贺?”
90%以上的人认为人情消费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认为人际关系需要去经营,人情消费是一种投资,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但人情消费要视情况来定,对于一些情况可以不破费,而且人情消费要有自己的消费方法和消费限度,要量力而行。也有一些人认为人情消费是一种负担,消费不起。
小学生过早人情消费令人担忧
岁末年初,同学间互赠贺卡表达友情是一种传统,但很多小学生以收到贺卡的数量作为衡量人缘好坏的标准。对孩子染上的人情消费观,家长们颇感忧虑。
小静(化名)上小学五年级,从2009年11月就不断收到同学送的贺年卡,没几天就达到30多张。一连几日,小静在吃午饭时都狼吞虎咽,好像饿坏了,家长很奇怪,询问原因,在追问下她道出实情,原来她把买早点的钱用来买贺年卡了,“别人送卡给我,我得还礼啊”。看到孩子这么小就学会了人情消费,小静的母亲很担忧。
小静把需要回赠贺卡的同学分成不同“等级”:好朋友一定要回赠最贵的,关系一般的就送便宜一点的。她说,同学中达成了共识,别人赠自己贺卡就一定要回赠,收到的贺卡越多就表示自己的人缘越好,“大人们也是这样啊,有喜事别人送了礼就要记下来,找机会一定要还的”。
这种人情消费观在小学生中颇有市场。同学之间互赠贺卡传情达意以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是值得肯定的,但单纯地以收到贺卡的多少来衡量自己或他人在集体中的人缘使得美好的东西变了味,还给父母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建议学生们亲手绘制贺卡,这样不仅经济,表达的感情也会更深厚。
古人有“君子之交淡于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富裕一点并不等于就可以铺张浪费、摆阔斗富。在人情消费上要依自己的家情、家底而定,不该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更不能利用职权,挥霍公款,请客送礼。
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好形式很多。比如,逢年过节发个贺卡、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道个祝福;遇有喜事送束鲜花;同行朋友利用双休日组织一些小聚会,交流感情;亲戚邻里互相帮助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务等等。如此这样“点到为止”,既不落俗套,又节约实惠。情更真,意更切。应该能起到比送金钱物质更加理想的效果。至于单位与单位、下级与上级之间,更应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以扎实的工作、出色的成绩,求得相互的理解与支持。
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腐倡廉,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消费关系,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广大群众都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
有9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人情消费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认为这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他们还认为对人情消费要有自己的消费方法和消费限度,要量力而行。另有7%的人认为人情消费要看情况决定,对于一些情况可以不破费。认为人情消费很有必要的人中,绝大部分人认为可以负担得起,他们认为人情消费是一种投资,而且人际关系需要去经营。
人情越过礼仪的范畴,带来的只能是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情的异化。相互攀比、借机敛财、巧立名目、资源浪费正是人情异化带来的后果。人人都厌恶这种风气,但谁都不愿意先停止,否则就吃亏,因此一旦发生了人情来往,进入了圈子,人情消费链不但不会轻易断掉,而且越拉越紧,推动了人情往来和相互吃请现象的增多,长此以往,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社会发展成本也大大增加。Ⅰ社会建议
一是从立法上出台法律法规,对行政领域和社会领域可能出现不公的利益利害关系的人际消费、人情支出做出清晰界定,依法规范人们的社交行为。大多行政规章集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乡村干部的请客送礼作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但对社会领域的治理仍然没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惟有从受礼和送礼两个环节考量,才能减缓越演越烈的人情风。这是中国社会建立现代性的必然过程,与一些所谓专家干预公民社会自由成长的言论有着本质区别。
二是借用非政府力量改革民间陋俗。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里,非政府组织常常在公共权力不及的地方发挥很好的作用。正因为民风是民间的事情,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制定乡规民约,改革民间陋俗,当一个人情社会的圈子越转越大的时候,惟有以公权力推动寻求内部力量的重新集结,成立中介组织来助推改革,宿迁市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治理请客送礼,效果不错。
三是推动城乡公共产品尤其是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和供给。在熟人社会,人情支出具有互助性质,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增强,城乡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居民收入的提高,以物质为纽带的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会大大减弱,来自社会和社区的制度性关怀会增加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降低熟人社会的人际依赖。
四是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重庆市社科院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元明认为,请客送礼之风不可能戛然而止,扭转这一现象,要重视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宣传教育,比如“唱红歌、诵经典、讲故事”等,以健康的风气和价值观引导民众移风易俗,从人际交往的怪圈中解放出来,树立起好的精气神和人文精神,通过长期努力,改变地区的文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