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6 18:06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成长、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使用规律的新兴学科。人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人才和人才结构研究,包括对人才的概念、本质、基本要素、类型、作用及其结构的研究。(2)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研究,包括人才的成长、成长过程、阶段、成才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3)人才辈出规律研究,包括对人才涌现和成长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地域等社会和自然条件的研究,以及人才辈出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的研究。(4)人才开发和人才管理研究。包括对人才的发现、识别、培养、教育、选拔、设计、考核、管理、使用、交流、预测、规划等的研究。
小报《人才学报》
1978年底,贵州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雷祯孝、蒲克创办了一份油印小报《人才学报》。1979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人才学报》上的一篇文章《人才·规律·制度》;1979年第7期《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雷祯孝、蒲克《人才学报》上的另一篇文章改写成的《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
新华社北京1979年10月11日电:《社会科学园地里一株新苗破土而出,人才学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光明日报》1979年10月12日
《人民教育》杂志第9期发表《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同年11月25日《文汇报》整版转载。当时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看到了这篇文章,他很兴奋地写信给当时的团中央负责人:“韩英、启立同志并报刊同志:你们看过这篇东西吗?青年报刊需要这样的一类知识面、思想性较宽较深的东西,轻飘飘的、随手抓来的东西对青年人没有什么帮助。胡耀邦11月26日”于是,《中国青年报》便再次整版转载,同时将胡耀邦的信改写为编者按。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朝野和思想史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叫做“人才学”的东西。用敢峰先生在《人民日报》上的话说: “人才学象一个幽灵,或者说,象一个夜游神,已经游荡了一段时间。”(《人民日报》1980年10月14日敢峰:《为人才学一呼》)
《人民日报》1980年10月14日载文发问道: “到底人才学有什么魔力,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吸引这么多各界人士的注意呢?”该文还说: “著名哲学家杜任之见到人才学破土而出,欣喜地说:‘一个伟大的历史新时代就要来临了,人才学的诞生就是它的一个标志。’”
香港《文汇报》1980年4月19日发表新华社记者庄凯勋的文章,文前加按云: “在中国,也许没有一门社会科学象人才学那样,在人们特别是青年中间激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引起了如此热烈的讨论。”?
香港《镜报》1982年2月号发表司马浩歌的文章,题目是《雷祯孝与中国人才学》。文章说:中共提倡思想解放运动以后,各种新学科纷纷产生,人才学的破土而出,使中国社会的各方面为之瞩目,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都曾在人才问题上大作文章,这件事也引起海外人士的关注,美国三所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执安大学就曾联名发函,邀请中国人才学的著名研究者雷祯孝先生前去讲学。人才学的出现无疑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新华社1989年12月29日电,十年来,〖HT5K〗“全国已成立了25个人才研究所和17个专门性的人才研究实体机构,已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人才学必修课。”〖HT〗此外,已出版了一百多种人才研究书籍,创办了数十种人才报刊杂志。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1982年版,已将人才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正式列入编目,列在“社会科学总论”栏中,编号c96,全国各图书馆均已按此编目。
1979年和1980年雷祯孝在人才学中提出的若干建议,已被政府和社会正式接受,成为国家政策和社会实践。例如,雷祯孝在中央组织部提出的老干部离退休原理——职以授能,爵以授功,于1982年在全国普遍作为政策兑现;雷祯孝提出的自我设计,从党和国家、地方和企业、集体和个人都在实行自我设计;雷祯孝提出的社会考场,即自学考试早已成为社会现实;雷祯孝提出的人才交流,在全国各省、市普遍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学提出的“君择臣,臣亦择君”,即双向选择,几经反复,终于成为大学毕业生和企业招聘人才的普遍原则;……
但是,人才学的发展真的就那么令人乐观吗?表面看来,颇有梁启超所云:“一人倡之,数人和之,不数年而遍于天下焉”(《梁启超选集·自由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3页)的味道。其实人才学的历史命运,十分令人担忧。?
热门一时的人才学?
●
《中国青年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雷祯孝研究人才学初露锋芒》(1979年12月11日许正隆、龚龙泉)
●
《发出时代呼声的先行者——访积极进行人才学研究创建新学科的雷祯孝》;(《文汇报》1980年1月2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马立诚文章)
《人才学诞生记》:(《贵州青年》1980年第1期,刘彻东);
《人才之歌》(《花溪》1980年,陶文正、刘彻东《人才之歌》的报告文学);?
●从油印小报到首都学术界??
说得简单一些,1978年雷祯孝写成了两篇文章:《人才学诞生之缘由》、《人才·规律·制度》。
他的同事蒲克赞同他的文章并热心支持他的研究,表示愿意在文章上签名。雷祯孝向当时的中国科委主任方毅上书,经中国科学院转中国社会科学院,后者给他复信:“由于我院无人研究‘人才学’,你们的稿件退回自行处理,此复。”于是,雷祯孝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个答复,创办了《人才学报》。他自己刻钢版,油印了三期《人才学报》,连载了这两篇文章。共印了50份,分别寄给有关报刊和知名学者。不久,就收到了数位学者的复信和报刊准备刊载的答复。
1979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人才·规律·制度》一文缩写稿。报社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摘编了内部的《情况反映》,并公开发表了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一位先生读了此文后写给《光明日报》的信。
不久,《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雷祯孝由《人才学诞生之缘由》改写成的《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由编辑部改换了这个标题。该杂志负责人敢峰,还有王通讯盛情邀请雷祯孝到他们那儿工作。于是,由雷祯孝执笔写成了《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试论人才的知识结构》两篇文章,以王通讯和雷祯孝两人的署名发表。
1979年国庆前后,首都学术界举行国庆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其中专门划分出一个小组来讨论人才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问题。童大林、于光远、吴明瑜、敢峰等著名学者是主要的支持者和组织者。雷祯孝应邀在会上阐述了建立人才学的理由,说明教育学不能代替人才学。广大的学者、专家都支持建立和发展这门学问。
1979、1980两年,是人才学在全国受到热烈反响的两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语言学家洪越碧女士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期间,听了雷祯孝关于人才学的演讲。她回国后给我来信说:“昨晚当了回鉴真和尚,在大学礼堂讲起人才学来了。……英文题为《中国的人才运动》,和你这位研究推广者,在一般青年人当中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诸如:重振信心,设计自己,各行其是等等。”
人才学就这样被提出来了,就这样推广开了。
人才学研究者正在探索的主要课题是:
1、人才及人才学的基本理论;
2、人才的分类,即人才特点、构成与联系、结构的模式;
3、人才成长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4、人才制度、人才的规划、人才的考核、晋升、管理、就业、流动问题,以及人才制度的沿革、人才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