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05
《人月圆·茫茫大块洪炉里》是元代理学家、诗人刘因所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描写了作者登临一所古台时所见到的荒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感慨。该词意境雄浑旷达,沉郁悲慨,苍凉浩茫。
人月圆
茫茫大块1洪炉2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3,老树遗台。
太行4如砺5,黄河如带6,等是7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1、大块:大地,大自然。
2、洪炉:造物主的冶炉。
3、垒:用于战守的工事。
4、太行:山脉名,在黄河北,绵亘山西、河南、河北三省。
5、砺:磨刀石。
6、黄河如带:《史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封爵时有誓言,有“使河如带,泰山若厉(砺)”语,意谓即使黄河变成了狭窄的衣带,泰山变成细平的磨刀石,国祚依然长久。后人因有“带砺山河”的成语。此处仅在字面上借用了《史记》的成句。
7、等是:同样是。
这茫茫的大地既然经过了造物主炉火的冶炼,怎能不带上寒颓衰冷的外观?你看古往今来沧海桑田,但只见废弃的兵垒上弥漫着野烟,古台的遗址上树木参天。
放目远眺,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用不着更生悲叹,说那花儿开了又落,春天去了又返。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刘因拜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因母疾辞归,专研理学,该小令就创作于此时期。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具体的地点已不可详,总之是太行、黄河地区的一所古台,附近还有废弃的军事工事,气象十分荒凉。
上片以“茫茫大块洪炉里”开头,作者并不直接从具体的景观着手,而是扩大到无垠的空间,也就是一片天地洪荒的景象。同样,在点出眼前的废垒遗台时,复用“古今多少”的感慨,又将时间从眼下的登台时分有意识地无限扩展。这种苍茫、深沉的心绪,使读者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登临所览的荒败,且意识到此非天然而乃人为,也即是政治和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结果。
下片“太行如砺,黄河如带”借用了“带砺山河”的成语,而又是登览的实景,“等是尘埃”便带上了总结和象征的双关意味。从总结的一面说,作者登临之古台台势高拔,迥出地表,远方的太行山脉与黄河长流,都分别变成了小小的磨刀石及细带子,那么处在视野中的人间景物,就更微茫若尘,“等是尘埃”正是一种张大形势的说法。从象征的一面说,“尘埃”微不足道,处在微尘中的世界也不值得去认真看待。既然山河会因人事的兴废而“寒灰”、而“尘埃”,那么时光的流逝、万物的变化又有什么可叹惜的呢。下片的前三句回照空间,后三句回照时间,再度从扩张的境界中充实了上片的感慨。
现代学者彭久安:视野开阔,胸怀博大,观物有发展观点,处世持积极态度。
现代学者王传业:作者放荡、无羁的生活追求,胸襟之浩荡宽广,见识之超凡远俗,由此可见。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岁识字,过目即能记诵。6岁写诗,7岁作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1282年(至元十九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他曾自选作品100余篇,名为《丁亥集》,寓意深远,人莫能解,有乌冲、安熙都为它作注。有《静修先生文集》22卷,《四库全书》本作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