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7 09:44
《人机工程学》是2005年8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谢庆森,牛占文。
工业设计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后,由于国内缺乏使其真正生存的客观土壤,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本就不多的高校所开设的工业设计成为冷中之冷的专业。师资少、学生
工业设计具有非常实在的专业性质,较之其他设计门类实用特色更突出,这就意味此专业更要紧密地与实际相联系。而以往,作为主要模仿西方模式的工业设计教学,其实是站在追随者的位置,被前行者
无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中国的企业推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这给国内的工业设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使国人越发认识到了工业设计是抢占商机的有力武器,是树立品牌的重要保证。中国急需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国急需自己的工业设计人才,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工业设计教育的呼声也越响越高!
局面的改观,使得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事业飞速前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有近二百所高校正式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就天津而言,近两年,设有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己从当初的一两所,扩充到现今的十余所,其中包括艺术类和工科类,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且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
为了适应时代的信息化、科技化要求,加强院校间的横向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意识并不断调整专业发展动向,天津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联合,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目前各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术研讨、院校交流已明显体现出学科发展、课程构成及课程内容上的新观点,有的已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
为推广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上的新理念、新观点,发展和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普及工业设计知识,天津市工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决定编写系列教材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问世,以飨读者。书中各部分选题均是由编委会集体几经推敲而定,编写按照编写者各自特长分别撰写或合写而成。由于时间紧,而且我们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探索和研究还在进行,书中不免有疏漏或过于浅显之处,还敬请同行指正。再次感谢参与此套教材编写工作的老师们。真心希望书中的观点和内容能够引起后续的讨论和发展,并能给学习和热爱工业设计专业的人士一些帮助和提示。
2005年1月
第一章 概述 011
1.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1.2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1.2.1 经验人机工程学
1.2.2 科学人机工程学 012
1.2.3 现代人机工程学 013
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014
1.3.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1.3.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016
1.3.3 人机工程学相关学科及其应用领域 019
1.4 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 022
1.4.4 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024
第二章 人-机系统中人的因素 026
2.1 人体静态测量参数
2.1.1 人体结构尺寸
2.2.2 用经验公式计算人体参数 029
2.1.3 人体身高在设计中的应用 032
2.2 设计使用人体模板
2.2.1 坐姿人体模板
2.2.2 人体外形模板 033
2.2.3 人体模板的应用
2.3 人体动态测量参数 036
2.3.1 肢体的活动范围
2.3.2 肢体的出力范围 039
2.3.3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准确性 041
2.4 人的感知特征 043
2.4.1 概述
2.4.2 视觉特征 045
2.4.3 听觉特征 050
2.4.4 肤觉、嗅觉和味觉 051
2.5 人的信息传递与处理 053
2.5.1 信息
2.5.2 人体接受信息的途径及能力
2.5.3 影响人体信息接受、处理的主要因素 055
2.6 疲劳 056
2.6.1 疲劳的特点与分类
2.6.2 引起疲劳的原因及某些规律 058
2.6.3 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059
第三章 显示装置设计 063
3.1 仪表显示的一般概念
3.1.1 仪表显示的种类
3.1.2 仪表显示设计的一般原则 065
3.2 指针式显示器的设计 066
3.2.1 刻度盘的设计
3.2.2 刻度设计 067
3.3 数字式显示器的设计 076
3.3.1 机械式数字显示设计
3.3.2 电子数字显示设计077
3.4 信号显示器的设计 078
3.4.1 信号显示特征
3.4.2 信号灯设计
3.4.3 信号灯的位置设计 079
3.5 荧光屏显示设计
3.5.1 荧光屏的显示特征
3.5.2 目标条件的影响因素 080
3.5.3 屏面设计 081
3.6 听觉传示装置设计 082
3.6.1 音响报警装置
3.6.2 听觉传示设计原则 087
3.7 图形符号设计 088
3.7.1 图形符号指示特征
3.7.2 图形符号知识的意义与作用
3.7.3 图形符号设计 090
第四章 操纵装置设计 094
4.1 操纵装置的类型与特征分析
4.1.1 操纵装置的类型
4.1.2 操纵装置的用力特征 095
4.1.3 操纵-显示相合性 098
4.1.4 操纵装置的特征编码与识别 101
4.1.5 操纵装置的空间位置设计 103
4.2 手动操纵装置设计 104
4.2.1 旋转式操纵装置设计 105
4.2.2 移动式操纵装置设计 110
4.2.3 按压式操纵装置设计
4.2.4 摆动式操纵装置设计 112
4.3 脚动操纵装置设计 113
4.3.1 脚动操纵装置形式及操纵特点
4.3.2 脚动操纵装置设计 115
4.4 操纵装置设计与选择的人机工程学原则 116
4.4.1 操纵装置设计与动作节约原则
4.4.2 操纵装置的选择原则 117
第五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119
5.1 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
5.1.1 有关概念
5.1.2 作业空间设计时人体测量学数据运用
5.1.3 近身作业空间 120
5.2 作业面设计 125
5.2.1 水平作业面
5.2.2 作业面高度
5.2.3 作业空间的布置 126
5.3 控制台设计 128
5.3.1 控制台形式
5.3.2 控制台的设计要求
5.3.3 常用控制台设计 129
5.4 办公台设计 131
5.4.1 电子化办公台人体尺度 132
5.4.2 电子化办公台可调设计
5.4.3 电子化办公台组合设计 133
5.5 工作座椅设计
5.5.1 一般工作场所座椅
5.5.2 办公室工作座椅 135
5.5.3 座椅设计的新观念
5.5.4 其他工作凳椅 137
5.6 手握式工具设计 138
5.6.1 手的解剖及其与工具使用有关的疾患
5.6.2 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140
第六章 作业环境 144
6.1 概述
6.1.1 环境因素
6.1.2 作业环境区域划分 145
6.2 微气候 146
6.2.1 决定微气候的因素
6.2.2 人体的热平衡 147
6.2.3 微气候条件对人体、工作和设备的影响 148
6.2.4 微气候的主观评价标准 152
6.3 照明环境 153
6.3.1 光的量度
6.3.2 照明环境对工作的影响 154
6.3.3 对照明环境的要求 156
6.4 噪声环境 161
6.4.1 噪声的基本概念
6.4.2 噪声的危害 165
6.4.3 噪声评价标准 168
6.4.4 噪声控制概述 170
第七章 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173
7.1 人机系统的设计
7.1.1 人机系统
7.1.2 人机系统设计程序 175
7.1.3 人机系统的设计方法 178
7.2 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182
7.2.1 人的可靠性
7.2.2 机器的可靠性 186
7.2.3 环境因素 192
第八章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196
8.1 人机工程学与汽车
8.1.1 汽车事故与人的作业研究
8.1.2 汽车的人机系统设计 198
8.1.3 交通系统的改善 203
8.2 人机工程学与机床 204
8.2.1 机床整机人机工程设计 205
8.2.2 高技术机床的人机工程研究 206
8.2.3 机床的人机界面设计 208
8.3 人机工程学与舒适生活
8.3.1 日用工业品设计 209
8.3.2 室内设计 212
8.4 人机工程学与建筑环境 213
8.4.1 人与空间
8.4.2 建筑环境的研究 215
8.4.3 办公环境设计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