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动力学

更新时间:2022-08-25 14:00

人格动力学(personality dynamic)是研究个体特性行为的内在原因的科学,探索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释义

人格动力

在心理学中,“人格动力”一词含有力、能量和活动等意义,可包括所有决定有机体行为的内在动因。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人格动力的机制和形成过程有不同的解释。

人格动力理论

不同流派心理学家对人格动力的机制和形成过程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动力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dynamic)。

广义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强调驱力、紧张降低的多拉德和N.E.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莫里的需要——压力理论、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强调动机诱因的麦独孤托尔曼的目的理论和目标理论,强调任重重要性的G.A.凯利、维纳、德韦克的理论,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罗杰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

狭义的人格动力理论指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人格动力的不同解释

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人格动力有不一样的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

1.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别称即为心理动力学,侧重研究的是潜意识或 libido(力比多)的作用,并强调童年家庭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行为的动力是生本能、死本能。

(1)生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本能: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力,指向个人内部时表现为自责、自杀、自虐等行为;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等行为。

1.2卡尔·荣格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来自心里能。他沿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的称呼,但这个力比多不局限于生理方面的性的欲力,代表着一般生命的能量。

1.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人格动力来源于自卑和补偿。

(1)早期理论:人格动力来自器官缺陷与补偿。补偿的途径是集中力量发展不足的器官或发展其他机能来补偿有缺陷的机能。

(2)后期理论:人格动力来自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普遍的自卑感就成为人格动力。

2.认知流派

2.1凯利(George A.Kelly)

凯利用CPC循环描述人如何从认知想行动转化的过程。认为,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的时候,其产生的行为具有详查(Consider)——预判(Preemption)——控制(Control)三个周期,即CPC循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人格,并获得良好的适应。

3.人本主义流派

3.1亚伯拉罕·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人格的动力是需要。他以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建立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的层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2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成长、变化的潜能,这种潜能引导着所有人的行为。罗杰斯的人格动力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假设:人的行为是由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所有人都需要积极看待,或需要正向关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