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异常

更新时间:2023-03-26 14:53

人格异常是指 在〝认知、情绪反应、人际关系与冲动控制〞四个方面中,起码有两个以上出现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执拗与功能损害,且与其文化背景所预期的,偏离甚远。这些偏执现象也出现在个人所有相关的社会情境中,譬如家庭、学校、工作、亲友间等,造成自己与他人相当的苦恼与伤害。患者执拗、无法变通,难以因应生活上的变迁或压力,加上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异,常会诿过他人,或甚至做出害人害己的行为。〝长时间持续存在〞是人格异常疾患的特征之一。人格异常被归纳於精神疾病中的第二轴向,第一轴向专指主要的临床精神疾患,譬如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成因

以心理学理论分析,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成型於青少年期,并从此贯穿其整个成年阶段。因此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所有的人生经验、遭遇、亲子关系等都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早期成长过程中,感情或归属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

此外脑功能病变也影响著人格特质的正常发展与否。脑部的许多重要贺尔蒙之一的血清胺平衡与否,左右了一个人行为的自控能力 。大脑皮质中的顳叶与额前叶,是大脑中主管心情与行为的主要部分,一旦发生病变,直接影响心情的变化与行为的控制。

分类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颁定的人格异常疾患定义中,将此一疾病分为三大类,在此三大类中,再细分为十种人格异常:

1、妄想性:多疑、猜忌,不仅对他人无法信任,并且把别人的行为动机都解释为不怀好意。

2、类分裂性:对社会的各种关系疏离,在情绪的表达上也非常设限、拘束。

3、分裂性:对愈是亲蜜的关系,愈局促不安,认知与感官扭曲,行为上偏离常轨。

4、反社会性:对别人的权利毫不尊重甚至侵犯。

5、边缘性: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对自我形象与感情表达上,有戏剧性的变化,明显的冲动行为,譬如乱花钱、自残等。

6、做作性:过度的情绪化以及被注意的需求。

7、自恋性:夸张自大,需要被赞美并且缺乏同理心。

8、畏避性:社会疏离,自惭形秽,对於负面评价,极度敏感。

9、依赖性:过度需要被照顾而出现的顺从与依附,并且害怕分离。

10、强迫性:极端在乎秩序、完美,并希望掌控一切。

BPD

边缘性人格异常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以下简称为BPD) 。

BPD的主要症状

不稳定的自我形象,造成在生活目标、性取向、自我价值、生涯规划与选择朋友上的不确定性。忧郁、焦躁、易怒,经常有戏剧性的变化和冲动的行为,譬如嗑药、酗酒或性泛滥,自杀意图、自妆等。BPD患者常会藉着自残所引起的肉体上的疼痛,来取代或减缓其无法调适处理的来自情绪上的痛苦。另外BPD也对自己的能力、自尊、自我价值,有强烈的疑虑。因为猜疑妒忌,几乎无法建立任何型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人、朋友、工作伙伴甚至治疗师等。大部分人格异常疾患,缺乏病识感,根本不以为自己需要专业协助,BPD尤其是,因此经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半途而废。

BPD的成因

BPD的成因除了先天生理的可能因素外,孩童期遭受的肉体与性虐待的经验,将影响BPD自我形象的认定:“我不乖,所以总是被打;我不好,所以被那样对待〞。也因此BPD有时被视为是〝创伤後症後群〞的一种疾患。

BPD的治疗

药物治疗 旨在控制患者的冲动行为,改善忧郁与焦虑的症状,以及对治认知与感官上的失调。

心理治疗

治疗目标着眼于

1、快速减缓甚至停止严重的自杀意图与行动。

2、正视并处理容易致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半途而废的问题,譬如强调患者的工作能力,而非总是检讨其不良的人际关系;鉴于BPD不稳定的心情变化,以比较弹性的方法约定面谈时间等。

3、帮助患者学习具体技能,譬如问题解决方法、正是向思惟、以扣住事实与证据的方式学习逻辑思考、沟通技巧以及如何放松等。

相关研究

关于人格异常的成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反社会人格异常上,目前认为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家庭教养幼儿过程的问题(缺乏亲情、成人不当示范等)以及学习历程的异常(对一般人会有反应的刺激不敏感)是主要原因。

人格异常的治疗上,治疗者使用相当多的认知与行为治疗法,客体关系理论则是对边缘性人格异常的治疗有帮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