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8:43
《人物御龙图》是战国中晚期佚名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现收藏于湖南博物院。
画面正中描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身平伏,略呈舟形。在龙尾上部站着一只鹭,圆目长喙,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神态十分潇洒。画的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左下角为一鲤鱼。画幅中舆盖飘带、人物衣着和龙颈所系的缰绳,都是由左向右拂动,表现了风向的一致。
帛画乃引魂升天的铭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人物御龙图》在当时也被作为“引魂升天”一类与葬俗有关的作品。《楚辞·招魂》说:“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像设君宝静安闲些”。可知在战国秦汉,荆楚地区人死后已有在堂屋中张挂死者肖像的习惯,还可能即以此参加出丧并入葬。
画中人物形象写实,比例准确,线条转曲流畅,兼用淡彩渲染,以突出其神采风貌。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绦带的刻画,更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
《人物御龙图》画面布局精当,以墓主人形象为中心安排空间,龙、风、鱼以及舆盖,造型比例准确,人物衣纹线也非常精细慨括,并准确地刻画山了衣服丝绸质地的质感。人物造型极为生动传神,作侧面微低脸颊沉思状,微笑欲语,将墓主人低头思考如有所悟的潇洒专注神情刻画出来。此画用笔细劲,线条流畅,富于曲折、刚柔、粗细变化,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纯熟。在绘画风格特色上仍然具有楚地早期绘画特有的谲怪瑰丽的精神格调。
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绘制,注重用线的细劲到位,注意对物象质感的把握和概括。虽然线条略显稚拙,但不乏秀美流丽、细劲畅达的风韵。画幅有些地方则使用平涂于法,人物略施彩色,更见线条的表现力度。而画面有些部分运用了金白粉彩,亦足此件非衣帛画的独特之处,也是迄今所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的绘画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这幅帛画以技法论,比《人物龙凤图》更胜一筹。人物造型相当准确,呜、鱼的比例也十分得当,虽笔墨无多,却接近实物,人物以墨线勾勒为主,线条流利生动,略施彩色,乎涂为主,渲染为辅。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画成。此画某些部位用了金白粉彩,是已知用此画法最早的作品。(《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
帛画是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帛上的绘画作品,是可挂于墙上陈列观赏的装饰物。这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的出土为今人了解和研究传统绘画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面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人物御龙图》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渲染兼用的画法,已见我国后来绘画技法的雏形。战国时代,无论中原地区还是楚湘大地,绘画技巧已经非常成熟。该画为汉魏六朝以来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法基础。
《人物御龙图》创作于战国中后期,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后被收藏于湖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