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地道

更新时间:2021-11-30 13:38

人行立交过街设施 (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 是利用立体交叉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冲突,是缓和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措施。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用于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安全的穿越,提高车速,减少交通事故。人行地道是专供行人横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

设计

(一)总体布置原则

首先,应从总体布置上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外,还应根据路口的交通情况及地面建筑位置的情况,保证行人的行程最短,同时行人进出口处离道路边缘应留出安全距离,一般侧墙距道路边缘大于50厘米为宜;其次,出入口的设计应根据行人流量确定。此外,在城郊结合部设置的人行地道,还应考虑地道的间距,并保证拆迁量最小。

(二)常见布置形式

1.交叉路口两侧均设人行地道出口。人行地道处于十字路口位置,共设出人口8个,方便行人向各个方向出行。此种布置形式适用于路口交通比较繁忙、人流量较大的地区。

2.交叉路口单侧设人行地道出口。此种类型地道适用于人流量较小的地区。

3.其他类型。除以上较为常见的两种类型外,还可以在出入口两侧设梯道,梯道的宽度根据人流量计算确定。

(三)结构设置优缺点

由于人行地道设置比较隐蔽,与附近的景观基本没有矛盾,对道路改造影响也较小,但有时需设排水泵站,与地下管线的矛盾较多,建成后管理和维修费用较大。

(四)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人行地道除了外在形式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外,更应在内部空间考虑对行人的关照,尤其要体现对老、少、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怀。

出入口的设计

由于人行地道所担负的使用功能皆是在地下组织完成的,因此,其空间设计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进出口的处理上。

1.地道出入口扶手。越来越多的人行地道在梯道位置设置扶手。在无障碍设计中,扶手是重要的设施之一。坡道中一般都设置双层扶手,分别方便行人与自驾轮椅者使用。

2.坡道。为了方便自行车、儿童车、轮椅等的推行,人行地道出人口坡道坡度应小于1:4。

3.护墙。人行地道的上口必须设置护墙,并有一定的安全高度,一般高于路面20厘米以上为宜,护墙上要同时设置护栏。护墙装饰材料的选择与周围环境也要协调一致。

4.电梯。为了行人出入方便,可像地铁出人口

一样设置电梯,并设罩棚。

人行地道内的设计

1.横断面设计。人行地道的宽度应根据设计年限和人流量确定,高度主要由功能要求、人的心理因素及技术条件决定。人行地道的最小净高为2.5米,对于较宽的地道应适当调高净高。

2.地道内装修及色彩的选择。人行地道内装修采用的材料在注重美观、耐久的同时,力求维护简单,这样才能持久地保持地道内清洁和美观的环境。地道内色彩选择应强调协调统一、纯净单一、与周围的环境及城市景观交汇融合。地道的色彩可相对鲜明、热烈、突出,强调其功能地位,主要颜色不宜超过3种,且要合理搭配,把握适当的面积和比例,以简洁、明快为主。

细节设计

根据健筑设计防火规藕窃的要求,城市人行地道可不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可采取自然排烟方式。但许多人行地道为了行人的安全,均设置了灭火器及烟感报警系统。有些城市在人行地道中设置商业区,既兼顾行人的日常需要,又合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

(五)人行地道的防水、排水

人行地道的渗漏水不仅直接影响行人的安全,而且还会降低照明系统的工作效率,诱发设施的锈蚀,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因此防水、排水设计是人行地道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人行地道内的防水

1.沉降缝处理。为防止两侧结构沉降不一致,导致变形缝处止水带损坏造成渗漏,可采取底板设置榫槽或地梁的方式。

2.变形缝处理。变形缝应设置一道中埋式橡胶止水带,重要工程及地下水特别丰富的地区应加设一道外贴式橡胶止水带。顶、底板中埋式止水带应成盆状安装,止水带宜采用专用钢筋套或扁钢固定。

3.入口阻水设施。地道出入口要设置阻水设施,防止地面的水倒灌入地道内,一般设计成混凝土台阶,有时为方便轮椅使用者出行,也可设计成斜坡形式。

人行地道内的排水

根据《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地道内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城市人行地道的排水沟一般设在坡道或梯道结束的位置,结构底板要在此处加厚,积水以自流方式排人地道外的城市排水管网。如果地道旁没有可以连通的地下管线,也可在地道旁设泵房。

选型

人行地道一般有以下形式:一字型、L型和口字型等。

选型原则:

1.根据施工环境、交通条件、施工期限、设备能力、技术力量和投资可能,结合施工工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着结构体系。

2.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按有利于结构安全和结构防水的原则进行选择。

3.地道布局应结合道路交通规划,人流导向,配合公共交通站点、地铁车站、集散广场、公园绿地等设施。

规定

1 新建城镇道路范围内的地下人行地道,宜与道路同步配合施工。

2 人行地道宜整幅施工。分幅施工时,临时道路宽度应满足现况交通的要求,且边坡稳定。需支护时,应在施工前对支护结构进行施工设计。

3 挖方区人行地道基槽开挖应符合有关规定,且边坡稳定。填方区内的人行地道填土至地道基底标高后应及时进行人行地道结构施工。

4 遇地下水时,应先将地下水降至基底以下50cm方可施工,且降水应连续进行,直至工程完成到地下水位50cm以上且具有抗浮及防渗漏能力方可停止降水。

5 人行地道地基承载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应经检验确认合格。

6 人行地道两侧的回填土,应在主体结构防水层的保护层完成,且保护层砌筑砂浆强度达到3MPa后方可进行。地道两侧填土应对称进行,高差不宜超过30cm。

7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止水带安装应位置准确、牢固,缝宽及填缝材料应符合要求。

8 为人行地道服务的地下管线,应与人行地道主体结构同步配合施工,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9 采用暗挖法施工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 有装饰的人行地道,装饰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对比

人行立交过街设施 (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 ) 是利用立体交叉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冲突,是缓和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有效措施。人行天桥只允许行人通过,用于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人们安全的穿越,提高车速,减少交通事故。人行地道是专供行人横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结合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周围环境、工程投资以及建成后的维护条件等因素做方案比较。

从结构设置角度看,人行天桥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也可以采用钢箱结构,造型多样,且装饰靓丽较容易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但是人行天桥作为桥梁跨越城市干道或高速公路,在跨径上一般为非常规跨径且当所跨越道路较宽时施工难度较大,且建筑高度较高,成本较高。人行地道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按有利于结构安全和结构防水的原则进行选择,采取结构自防水和外防水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防水混凝土结构。人行地道一般比较隐蔽,除了出入口局部突出于地面外,与附近的景观基本没有矛盾。它在有效解决市民通过街道时,不会打断城市道路空间的连续性,而且,通过加强出入口局部的精致化设计有利于城市小环境美化和地下空间的开发。通常人行地道大多集中布置在人流密度高的城市中心区域,结合城市中心区域商业点来综合布局,有效引导地面层人流的进入,在解决人流的通过性问题的同时来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益与综合效益。

从建设条件角度考虑,人行天桥由于需要施工桩基和架设梁体,因此会对车辆通行带来短期的不便,且人行天桥因为占地、管线等原因一般需要经过繁杂的沟通才能确定具体的桥位。人行地道的建设必须对地基进行开挖,施工工期较长,因此会对交通产生较长的影响,并且人行地道的布局将会与市政设施之间发生冲突,这会使地下市政工程管网变得复杂。尤其南方地区由于地下水位偏高、地质较差以及暴雨天气对人行地道的影响使得地道防排水要求更加严格。

从建设成本来讲,人行天桥除了自身结构外,主要还要考虑外观装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但是由于人行地道大多需要设置排水泵站,且与地下管线矛盾较多,如果在地质条件不是很好的区域,地基处理和支护将会增加很大的工程投资。因此地道造价偏高,一般为人行天桥的两倍左右,而日常维护费用也比人行天桥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