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2 21:32
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的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因。林徽因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因,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因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梁思成。这对徐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林徽因虽选择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中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心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
以上内容来自
以上内容来自
1、出于电视剧拍摄的需要,伊能静扮演的剧中人物陆小曼,是 一个情感丰富、擅长昆曲表演的票友,而剧组却只给伊能静两天学习表演时间。伊能静学习的非常认真并一一照着做,最终顺利完成拍摄。
2、在伦敦拍戏时,刘若英开车迷迷糊糊地找地址,结果出了连环车祸,撞上前面三辆车。
该剧取材于诗人徐志摩,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 --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 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该剧不仅牵涉到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改编这样一个艺术再创造问题,其中蕴涵的 实际文化历史内涵更让人深思。
在人们的脑海中,徐志摩是爱、自由和美的化身,把这样一个灵魂的人物搬到屏幕上,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创意。 徐志摩的灵魂散落在他的那些轻灵飘逸的诗歌中,如果说郭沫若的诗歌意象是燃烧着的、赤裸裸的,艾青的诗生长在泥土中, 是一种凝重的雕塑和深深的喘息的话,徐志摩那些写给大自然和女人的诗则是属于云中的,若隐若现、不可触摸、难以解读。 这正如他描写女性之美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这样诗意的语言最令人遐思一样,如用画或音乐就无法传神表达。现在把徐志摩搬上屏幕,人物具象化了,这就如同把女人那种‘一低头的温柔’给解读出来了,是非常糟糕的。所以任何人都无法演好 徐志摩。因为徐志摩的魅力是在人们的想象之中的。
戴上圆眼镜、穿上格子衣装的黄磊与徐志摩确有几分形似,但他身上恰恰缺少那种诗人的神采。在他的眼睛里看不到诗人来自内心的波涛汹涌的激情和对人生、对爱情的无尚真诚。相反,却是对角色无所适从的木讷和迟钝,这使得他念那些或富于激情,或饱含深情的台词时颇有几分勉强,也就谈不上动人。
几位女主角中,演张幼仪的刘若英对角色的演绎比较到位。她不仅外形上有着旧式大家闺秀的纤弱、典雅,重要的是她演出了幼仪内心的坚忍和抗争。而周迅饰演的林徽音扮相太过稚嫩,尽管当时徽音的年龄的确不大,但这种稚嫩不仅指长相 上,也是演技上的。除了时不时挂两行眼泪,与看起来更像是哥哥的徐志摩念些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台词,从她的表演里,看不出一个内敛的才女于感情和理智之间的挣扎和痛苦,她的不得不选择和不得不放弃的煎熬。周迅显然更适合少年太平公主这个角色。林徽音的气质、才情、情感磨砺,不是一副含泪的脸就能诠释得了的。陆小曼,这个上层社会的交际花,激发起徐志 摩无限激情的女人,应该是成熟的、明艳的、风情万种的,浓烈热情如一朵玫瑰,而伊能静饰演的陆小曼,虽然在服装、发型 、化妆方面极力显得很成熟、很艳丽,但给人的感觉似乎仍是学生味太浓而女人味不足,以至于听到剧中的徐志摩称呼她为 “王太太”竟觉得很奇怪。这和伊能静本人的长相气质有关,更与她很不专业的演技有关。平时的场景倒也罢了,一些难度很 高的情感戏,如和徐志摩雪夜促膝谈心,就大大暴露了她演技的幼稚和不成熟。
《人间四月天》是一部纯感情戏,没有更多的悬念,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吸引人。因此,流畅的剪裁和节奏的把握才更重要。它应该像徐志摩那些优美动人、朗朗上口的诗一样舒缓、抒情、错落有致。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这部戏却拖沓、呆板 ,如剧中反复出现的徐、林二人约会的戏,地点要么是荒郊古寺,要么是幽深的回廊边,构图美则美矣,不过这种缺乏创造力 的重复配上演员千篇一律的表情和缺少感情的念台词,简直是对观众耐力的考验。情节的推进也没有任何节奏感,只是一味地 慢下去,以为慢就等于抒情,淡而无味,好似一杯温吞水。(新浪娱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