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11:16
仁和区,四川省攀枝花市辖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总面积1728.98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仁和区辖1个街道、8个镇、5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攀枝花大道南段1446号。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常住人口26.75万人。
秦汉时,仁和区境域由中央政权所设郡县管辖。
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到宋、除属中央政权所设州县治理外,曾长期为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割据。
元朝,属云南行省黎溪、柏兴、北胜各州所辖。
明朝,分属四川省会川卫、盐井卫和云南省姚州、北胜州。
清朝,仍跨四川和云南两省,分属四川宁远府、云南楚雄府所辖州县。
民国废州、府,属四川省会理、盐边县和云南省大姚县(后析出永仁县)、华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仍跨两省4县;会理县第八区(红格);盐边县第五区(同德)、第六区(务本);永仁县第三区(大田)、第四区(仁和);华坪县三阳区。
1965年12月31日,将云南、四川两省4县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
1973年2月,将四个行政区组建成东区、西区、郊区3个县级市辖区。
1981年1月27日,郊区革委会改称郊区人民政府。同年8月7日,郊区更名为仁和区。
1987年3月4日,渡口市仁和区更名为攀枝花市仁和区。
1973年2月22日,撤销大河、大田、金江、玉泉四个行政区建置,组建东区、西区、郊区3个县级市辖区。郊区辖大河、总发、中坝、向阳、大田、红旗、东方红、新华、新生、福田、同德、民政、务本、新民、安宁15个公社。郊区党政机关驻地为仁和镇。
1974年10月8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建议将云南省永仁县平地、大龙潭两个公社划归四川省渡口市领导的指示》([1974]7号文件)精神,云南省永仁县将平地(不包括落水洞、大麻塘、小石桥三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移交渡口市郊区管辖。
1975年6月,行政区划又一次调整,东、西区所辖的前进、银江、五七、平江4个公社划归郊区管辖。
1978年2月,四川省革委会决定,将会理县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与和爱公社的团结、顺利、新华、联合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郊区管辖。渡口市郊区辖红格、新九、猛新、和爱、安宁、新民、务本、银江、新生、同德、新华、民政、平江、五七、福田、前进、中坝、大河、总发、东方红、红旗、大田、平地、大龙潭、向阳25个公社。
1983年10月,新九乡与猛新乡合并,统称新九乡;同年大河公社与仁和镇合并,统称仁和镇。同年按《宪法》规定,将全区的公社改为乡,由原来的25个公社变为1镇23个乡。
1990年6月9日,二滩水电站建设需要,行政区划再次变动,红格、新九、和爱、安宁、新民5个乡划归盐边县管辖。仁和区由新生、同德、新华、民政、福田、平江、太平、前进、仁和、中坝、总发、永富、啊喇、大田、平地、大龙潭、鱼塘、银江、务本等1镇18个乡组成。
1994年3月,原属仁和区的银江乡(其中新庄村划归西区)和前进乡的中心炳草岗村、渡口村的渡口、酸角树、老熊箐3个村民组划归东区,平江乡划归西区,原东区管辖的大河中路、金江两个街道办划归仁和区。调整后,仁和区辖仁和镇、大龙潭乡、平地乡、大田乡、永富乡、啊喇乡、总发乡、中坝乡、前进乡、鱼塘乡、太平乡、务本乡、民政乡、新生乡、新华乡、同德乡、金江街道办、大河中路街道办,共1镇16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8月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攀枝花市仁和区撤销同德乡、大田乡、平地彝族乡、福田彝族乡,建立同德镇、大田镇、平地镇、福田镇。
1998年6月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仁和区撤销鱼塘彝族乡和金江街道办事处,新建金江镇。镇人民政府驻金江,辖原鱼塘彝族乡、金江街道办事处所属行政区域。
2001年9月5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仁和区撤销前进乡,新建前进镇,镇人民政府驻前进,辖原前进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民政乡、新华乡,新建布德镇,镇人民政府驻布德,辖原民政乡、新华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新生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同德镇;撤销永富乡、啊喇乡,新建啊喇彝族乡,乡人民政府驻永富,辖原永富乡、啊喇乡所属行政区域。
2020年,经乡镇行政区划改革,撤销总发乡,并入仁和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镇。
截至2023年6月,仁和区辖1个街道、8个镇、5个乡,共设64个行政村、426个村民小组、25个居民委员会、175个居民小组。区人民政府驻攀枝花大道南段1446号。
仁和区地处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市,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总面积1728.98平方千米。
仁和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破碎,山地走向近于南北,与金沙江支谷地走向平行排列,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境内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海拔最高点为务本乡大黑山花肋巴峰,海拔高度2926米;最低点是平地镇师庄金沙江出口处,海拔高度937米;最大垂直相对高差1989米。
仁和区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日变化大,年变化小,年平均气温21.5℃,年降雨755.6毫米,日照天数2500小时,无霜期天数365天,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分明,日照多,蒸发旺盛;小气候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全区分为3个垂直气候带: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为干热河谷性气候;海拔1500米至2200米为暖润低中山气候;海拔22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为冷湿中山气候。
仁和区境内河流属金沙江上段水系,分布有大河、巴关河、摩梭河、迤资河、纳拉河、塘坝河等河流。
2021年,仁和区辖区面积172885.03公顷,具体分为:湿地287.33公顷,二级地类均为内陆滩涂。耕地9798.82公顷,其中水田3502.53公顷,水浇地175.33公顷,旱地6120.96公顷。林地104632.5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74612.51公顷,灌木林地20831.78公顷,竹林地86.02公顷,其他林地9102.27公顷。草地3724.75公顷,二级地类均为其他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806.62公顷,其中城市2500.45公顷,建制镇163.54公顷,村庄4412.67公顷,采矿用地705.75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4.2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726.54公顷,其中铁路用地222.97公顷,公路用地1256.63公顷,机场用地242.93公顷,港口码头用地0.27公顷,管道运输用地3.74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58.17公顷(无二级地类)。水域3957.27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612.06公顷,水库水面1233.01公顷,坑塘水面739.66公顷,沟渠372.54公顷。其他土地3754.4公顷,其中农村道路1968.57公顷,设施农用地94.12公顷,田坎1673.14公顷,裸土地4.94公顷,裸岩石砥地13.63公顷。
仁和区水资源总量51773万立方米,年过境可利用量5200万立方米。现有水电站1个,水电总装机容量0.84万千瓦。全区光伏和风电技术可开发量为3118.5兆瓦。
仁和区境内物产丰富,煤炭储量位居四川省县区之冠,石墨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带30余处,矿产地170余处,远景储量钒钛磁铁矿达49亿吨、煤炭储量达8亿吨、石墨储量达2亿吨,还有铜、镁、金、白云石、花岗石、蛭石、石灰石等矿产。
仁和区境内有野生动物359种,其中陆生哺乳纲9目31科54种,两栖爬行类17科78种,鸟纲17目47科227种。有野生植物130科,372属,546种。自然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稀树灌草丛5个类型,主要群落有4个。有百年以上古树156株,其中一级古树3株,二级古树32株,三级古树116株。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户籍总人口24.6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2.66万人,城镇人口11.9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1615人,当年死亡人口23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73‰。年末常住人口26.7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10%。
仁和区共36个民族,有平地、啊喇、大龙潭、福田、金江5个少数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5.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9%,其中世居民族7个:彝族、汉族、傣族、傈僳族、回族、白族、苗族。
2022年,仁和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39亿元,增长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2%,拉动经济增长0.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4.93亿元,增长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经济增长1.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7.38亿元,增长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7%,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13.2:56.8:30.0调整为13.8:56.2:30.0。
2023年,仁和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7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53亿元,增长4.2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9%,拉动经济增长0.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8.34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6%,拉动经济增长2.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6.88亿元,增长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拉动经济增长3.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13.8:56.2:30.0调整为13.4:54.6:32.0。
2023年,仁和区实现增加值1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3%,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 亿元,增长5.0 %;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1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9.9 %。
2023年,仁和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8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税收收入4.31亿元,下降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9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3%。
2023年,仁和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
2023年,仁和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 46.07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 1.10亿元,增长6.4 %;畜牧业产值 8.89亿元,增长0.1%;渔业产值 0.47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51亿元,增长0.9%。
2023年,仁和区粮食播种面积12.09万亩,比上年下降1.3%;油料播种面积1.10万亩,增长27.0%;烟叶播种面积1.48万亩,下降6.1%;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9.39万亩,增长5.3%;瓜果类播种面积0.24万亩,增长25.9%。
2023年,仁和区粮食产量 4.40 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料产量0.11万吨,增长12.4%;烟叶产量0.22万吨,下降5.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4.19万吨,增长4.7%;瓜果类产量0.48万吨,增长15.9%;园林水果产量24.35万吨,增长8.9%。
2022年,仁和区生猪出栏 17.87万头,比上年增长1.6%;牛出栏 0.93万头,增长0.8%;羊出栏13.72万只,与上年持平;家禽出栏153.18万只,与上年持平。猪肉产量增长2.4%,牛肉产量增长0.7%,羊肉产量下降0.8%,禽蛋产量增长3.3%,牛奶产量下降54.0%。
2023年,仁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
2023年,仁和区建筑业增加值2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年末建筑业资质等级以上企业3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20亿元,增长3.5%。
2023年,仁和区房地产投资38.83亿元,比上年下降34.6%。商品房施工面积238.9万平方米,下降25.3%。商品房销售面积49.0万平方米,下降14.0%,商品房销售额28.06亿元,下降12.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4.6万平方米,下降27.7%,住宅销售额23.34亿元,下降20.0%。
2023年,仁和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45亿元,增长12.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餐饮收入10.69亿元,增长28.6%。
2023年,仁和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4.35亿元,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38.74亿元。
2023年,仁和区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65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30.91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0.87万户。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03亿元,增长7.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3.80亿元,增长19.5%。
仁和区自古以来就是蜀滇重要通道。保安营机场、金江火车站、火车南站位于辖区内,G5高速、攀丽高速、攀大高速贯穿境内,是四川省向南经云南昆明连接东盟陆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发挥着川滇交界重要物资集散作用。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境内公路总里程1544千米,等级公路达122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23千米。公路客运周转量3711万人千米;公路货运周转量205238万吨千米。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拥有普通中学学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16所,幼儿园35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2168人,中等职业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238人,小学在校生13309人,幼儿在园儿童数7549人。普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1051人,小学专任教师9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拥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22.4万册。全区14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64个村、25个社区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广播站13个,6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广播。广播覆盖率99.0%,电视覆盖率100.0%。
2023年,仁和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5.37亿元。全年授予专利权179件,有效发明专利25件。全区拥有国内专业技术人员6652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366人,农业技术人员141人。
2023年,仁和区拥有体育场(馆)1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32个,全民健身路径182条,社会体育指导站36个。全年举办了10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12000人。
截至2023年末,仁和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2个,其中:仁和区辖区内现有市属医疗机构3个;区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9个(含社会办医),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村卫生室84个,社会办医机构124个。辖区内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49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44人,注册护士907人,乡村医生60人。辖区医疗机构共有床位2534张,每千人床位9.53张。
2023年,仁和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3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86万人。
2023年,仁和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3人,比上年减少101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03人,减少172人。敬老院6个,床位数548张。
2023年,仁和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7%。
大黑山森林公园位于务本乡。是山岳型自然风景区。大黑山又名老火山、大火山,属横断山脉小相岭余脉。公园总面积1200公顷。大黑山老鹰峰海拔2926米,是仁和区境内海拔最高点。森林公园以雄、奇、险、秀著称,景区内群峰叠翠,奇松怪石多,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物种多样,其中珍稀动物、名花奇木不少。景区由林海、石林、龙洞、舍身崖、观音崖、桃花园、乌拉天国、朱德智结草莽英雄雷云飞的原址等50余个景点组成。
宝鼎生态旅游区位于太平乡,是以森林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当地平均温度20~25摄氏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光热资源满足了百合花生长的需求,每年五六月份,引植的上万株百合花竞相开放,粉色、白色、黄色百合将整个宝鼎山点缀。是集游览观光、休闲避暑、朝山礼佛、餐饮娱乐、观赏猕猴及郁金香百合花为一体的旅游区。
苴却砚文化旅游区位于仁和主城区,AAA级景区,毗邻滨河湿地公园,紧邻攀枝花火车南站。旅游区以苴却砚文化为核心,辅以名砚文化、非遗文化等,以“一轴两带三中心”布局,建成并免费开放了以展示、科普、教育、体验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攀枝花苴却砚博物馆”;以艺术文化教育培训、康体养身为核心,配套攀枝花特色餐饮,打造花城文化、旅游、休闲、消费聚集区于一体的“玉石文化街”;以苴却砚文化研究中心、大师艺术馆、苴却砚大师工坊、文房四宝集市、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教学基地、砚文化主题酒店及旅行商集群、自驾旅游服务、攀西特产销售等苴却砚主题文化研学旅游聚集区和苴却砚文化旅游商品集中交易区于一体的“苴却砚文化旅游街区”。
莲乡布德旅游景区,AAA级景区,占地面积约400亩,景区内建立现代生产基地,引进花莲、睡莲等观赏莲,提升观赏莲藕多样性,辅以建设亭、阁、楼、路和其他配套设施,开发藕带、莲籽加工成系列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形成集莲藕生产、观赏旅游、饮食垂钓、休闲购物、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主产于仁和区。190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11年7月12日,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坝草莓,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坝草莓果形大、纺锤形;萼片大、反卷;果面鲜红色、有光泽,种子黄色、微凹;髓心白色、中空;果肉粉红色、肉质细、致密;味浓、酸甜适口,有香气,汁液较多。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中坝草莓”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大田石榴,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田石榴色泽绚丽,果形端正,果大皮薄,籽粒晶莹剔透,味甜爽口,籽软核小。果汁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大田石榴产品取得了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2011年11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大田石榴”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攀枝花芒果,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攀枝花地处北纬26°,位于西南内陆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具有“南方热量,北方光照”的优越条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这样的海拔与地势利于芒果吸收光热,山地种植的通风透光条件好,利于传粉坐果。种植出的芒果具有甜大鲜的特点。攀枝花芒果花期无梅雨,果期无台风。由于光照强,热量足,相对干旱,有利于芒果生长、开花、结果,果型美,外观漂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中淀粉的积累和糖分的转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2010年3月2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攀枝花芒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3月31日,仁和区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0年11月25日,仁和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12月28日,仁和区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2021年1月18日,仁和区被授予“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2月,仁和区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
2021年4月,仁和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1年6月21日,仁和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深化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确定攀枝花市仁和区为先行县。
2021年8月,仁和区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1年11月12日,仁和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认定为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2022年3月,仁和区被评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
2022年4月,仁和区入选四川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区(市、县)名单。
2024年9月,中共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员会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