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3 08:28
今(拼音:jī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文形、义有多种说法,一说古文字“今”像口中含物之形;一说古文字“今”是“曰”的倒写,表示“不曰”,即“噤”之初文,其本义是闭口不言。“今”的基本义指现在、当前。又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今,甲骨文写作图1、2等形。西周金文(图3、4)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有的下部的短横出现向下的弯折,如图4。春秋时期,有的字形上部“A”形部分中间短横与左侧斜画分离,与右侧斜画相接,但这没能成为演变的主流,其主流是“A”形下的折笔向下拉长,为小篆及秦汉隶书所继承。由于折笔有向左逆笔的过程,所以,汉隶又逐渐改进:一种形式是把它变作近似“卜”的两笔形式,如图13,这在以“今”为声符的“岑、含、贪、琴、黔、阴”等隶字中也都有表现;另一种形式是把它变成“T”这样的两笔形式,如图12。后来楷书把这部分改造成顺向横折撇的一笔形式,它上面的横笔变作点。
关于“今”的构造和本义,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当为曰之倒文。盖出言为曰,不能言为今,乃唫(噤)之初文。”张舜徽认为“今”本义为闭口不言。也有人认为甲骨文的“今”字像一个铃铛,上部为铃铛本体,下面的短横表示敲打铃铛的挂舌。还有人认为“今”是“含”的初文:字的上方是倒置的“口”;下方一横表示嘴里所含的物品。战国时中山王鼎铭文把“今”写作“含”可证。
“今”的基本义是指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当下、现在的意思。这个字作为时间概念的含义古今变化不大,《诗经·鲁颂·有泌》中说:“自今以始,岁其有。”即从今天开始,希望岁岁是丰年。这个含义在现在也是常用意义,例如“今天”“今日”“今年”,等等。这个意义引申可以表示在当下、即刻、将要,例如《左传·成公十五年》中所记录的:“若不我纳,今将驰矣。”“今”作即刻、立刻、马上讲。“今”既然有当下的意思,因此引申可以表示现代、当代的意思,例如韩愈《原道》中所说的:“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这里的“今”是和“古”相对出现的,表示“现代、当代”,与“古代”相对而言。
生活中有时会听到“今生今世”的说法,这里的“今”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这是“今”表示当下、现在意义的延伸用法,“今生”也就是指的当下所活着的时间一直到死去这段时间,因此“今生今世”就是指的“这生这世”。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五】【亼部】居音切(jīn)
是時也。从亼从乀。乀,古文及。
“是時也”注:今者,對古之偁。古不一其時,今亦不一其時也。云是時者,如言目前。則目前爲今,目前已上皆古。如言趙宋,則趙宋爲今,趙宋已上爲古。如言魏晉,則魏晉爲今,魏晉已上爲古。班固作《古今人表》,漢人不與焉,而謂之“古今人”者,謂近乎漢者爲今人,遠乎漢者爲古人也。作《古今人表》者,所以補《漢書》之所無,存漢已前之厓略也,亦謂三皇至漢以前迭爲古今人也。古今人用字不同,謂之古今字,張揖作《古今字詁》是也。自張揖已後,其爲古今,字又不知幾更也。古今音之不同,近世言之最詳。自商周至近世,不知凡幾古今也。故今者,無定之词,約之以是時,則兼賅矣。《召南》傳曰:“今,急辭也。”今、急叠韵。
“从亼乀”注:會意。乀,逮也。乀亦聲。居音切,七部。
“乀,古文及”注:見又部。
【子集中】【人部】 今;部外笔画: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居吟切,音金。《説文》:是時也。《廣韻》:對古之稱。《詩·召南》:迨其今兮。《毛傳》:今,急辭也。《朱傳》:今,今日也。不待吉也。
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今。註: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
又《韻補》叶居青切,音京。《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今。陽弱不制,陰雄坐房。从亼𠃌會意。𠃌,古文及字。已往爲古,逮及爲今。
“人”宽“〔图A〕”窄,“人”罩住“〔图A〕”。“人”,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撇尖过横中线;捺笔收笔在横中线。“〔图A〕”,点在田字格中心;㇇(横撇)的横段略偏左,收笔在竖中线。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