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1 23:10
介(拼音:jiè)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说像一个人身着铠甲的样子,本义是铠甲;一说甲骨文的“介”字是两画之间夹着中间一个,其本义是夹,引申处于两者之间。又引申为介意、放在心上。“介”用作名词时,指居于中间作传言的人。引申作动词用时,指居间进行介绍。又引申为突出、特立。再引申出大的意思,又表示有操守,品行卓越、独特。还引申作量词用,只限于用在数词“一”之后。
“介”字是象形字。此字始见于商朝甲骨文。商朝文字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文字像一个人形左侧站立身披铠甲(图1)。第二种则像一个面朝右侧站立的人,腿部的前后四点是表示护身的铁甲。春秋和战国的文字继承商朝字形,不过其甲衣已成为前后两片了。《说文》小篆由于符号化,两边的点就变成了竖笔,就看不出甲片的形状了。而汉代文字开始趋于规范化,“人”在中间,两侧为甲衣。到了楷书,“人”在上面甲衣在下面,字形开始定型。后面就没有变化,直至发展到现代汉语。
“介”字由“人”和“八”字组成。甲骨文中似一个人的样子,前后四点是护身的铁甲,金文中甲衣变为前后两片。如《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介者”就是指披戴盔甲的人披甲则人在其中,因此延伸成夹在中间。如《左传・襄公九年》:“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人披甲则不易屈身,由此延伸表示特立、特异。例如“耿介之臣”。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二】【八部】古拜切(jiè)
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画也”注:画部曰:“画,畍也。”按,畍也当是本作“介也”,介与画互训。田部畍字盖后人增之耳。介、畍古今字。分介则必有间,故介又训间。《礼》“摈介。”《左传》“介人之宠”,皆其引伸之义也,一则云“介特”,两则云“间介”。
“从人从八”注:人各守其所分也。此依《韵会》所引。古拜切,十五部。
古拜切,去怪见 ‖ 介声祭2部(jiè)
介,大也。助也。佑也。甲也。阅也。耿介也。《说文》作□,画也。俗作〔⿱人力〕。又姓,介之推是。
【子集中】【人字部】
《广韵》古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拜切。并音戒。际也。《易·系辞》:忧悔吝者存乎介。传:介,谓辨别之端。《左传·襄九年》:介居二大国之闲。
又助也。《诗·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又大也。《诗·小雅》: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又《尔雅·释诂》:介,善也。
又因也。《左传·僖七年》:求介于大国。又《文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史记·鲁仲连传》: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孔丛子·难训》:子上曰:士无介不见。
又扬子《方言》:介,特也。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
又小也。扬子《法言》: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闲厕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礼·聘义》: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左传·昭二十年》:晏子曰:逼介之关,暴征其私。注:介,隔也,迫近国都之关。
又贵介。《左传·襄二十六年》: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又保介,农官之副。《诗·周颂》:嗟嗟保介。
又凡坚确不拔亦曰介。《易·豫卦》:介于石。《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犹耿耿也。《后汉·马援传》:介介独恶是耳。
又侧畔也。《楚辞·九章》:悲江介之遗风。
又一夫曰一介。《左传·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礼·曲礼》: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鳞甲亦曰鳞介。《礼·月令》:孟冬之月,其虫介。
又《前汉·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注:介,东夷国。葛卢,名。
又姓。晋介之推。
又与芥同。《前汉·元后传》: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为纤介。
又叶居吏切。音记。马融《长笛赋》: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诸贲之气也。《说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正譌》:爪,分画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义。别作个。详丨部个字注。
考证:“《左传·昭二年》:晏子曰,逼介之关,暴征其私。”谨照原文二年改二十年。“《左传·襄二十六年》:王子圉,寡君之贵介弟也。”谨照原文王子圉改王子围。“《左传·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辱在寡君。”谨照原文辱在寡君改告于寡君。“《前汉·五行志》:木冰为木介。又《天文志》:木少阳。人将有害,阴气胁木先寒,得雨而冰,曰树介。”谨按天文志无树介之文,今照《五行志》原文改为:前汉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兵象也。“《左传·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注:介,东夷国。葛卢,名。”谨按原文注在经下不当引传。《左传》二字谨改作《春秋》。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