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

更新时间:2024-06-17 21:15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最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作品原文

从军行二首⑴

【其一】

向夕临大荒⑴,朔风轸归虑⑵。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⑶,翩翩傍河去⑷。

边声摇白草⑸,海气生黄雾⑹。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⑺,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⑻,悔不理章句。

【其二】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⑼。

去为龙城战⑽,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⑾,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⑿。

断蓬孤自转⒀,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作品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⑼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⑽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⑾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⑿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⒀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话译文

其一

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每当傍晚来临,北风呼啸,归家的思虑就更为浓烈。荒漠一望无际,鸟儿又将在哪里栖息呢?远处能够看到突厥骑兵在荒原上围猎的场面,之后又看到他们骑着马儿沿着河边轻疾离去的身影。白草摇曳于无尽的边声之中,湖泊上的雾气在夕阳的照射下也变成了黄色。十年以来,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身经百战,饱受风霜之苦。虽然早年立志学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尽管身经百战,到如今却一直未能建立像大树将军冯异那样的功业。早知道投笔从戎立功边塞之路是如此艰难,还不如埋头钻研一辈子经学算了。

其二

将士们手挽强弓,踏着秋日的衰草纵马疾驰而去。因为突厥军队正在大肆侵犯边境,所以将士们才马不停蹄地赶往龙城参战。战斗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荒原,太阳都快落山了,可是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将士们奉命留下来驻守南庭。天荒地老,四下里边声起伏,长此以往,将士们的思乡情结随之油然而生,他们不时伫立南望,盼望着回到自己的家乡。荒野中飞蓬随风飘转不定,天空上一队秋雁结队飞过。傍晚时分,天空中云层骤起,似乎和荒原融为了一色,一会儿整个荒原全部笼罩在了纷纷大雪之中。战士们思归情切,禁不住对着刀环哭泣起来。

作品鉴赏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