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隶到将军

更新时间:2024-11-02 02:00

《从奴隶到将军》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王炎执导的战争剧情片,由杨在葆张金玲等主演,于1979年上映。

剧情简介

1915年冬,彝族奴隶娃子小箩筐为求生路,投奔滇军,17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涯。10年征战,小箩筐被提升为副连长,改名肖罗。他受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鼓舞,在北伐中浴血奋战,被升为代理副团长。不久,被驱往剿共第一线。他在多次访问苏区之后,在陈毅将军等的策应下,率部起义成功,担任工农红军的师长。肖罗再次易名罗霄,以纪念新生。不久,他因为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竟被降为马夫。1934年冬,罗霄重被任命为代理师长。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罗霄又奔赴抗日前线。在陈毅将军的领导下,他出任新四军挺进江北部队司令员,挥师北上,百战百胜,常胜将军的赫赫威名,传遍中外。在日寇无条件投降时,罗霄将军却瘫痪了,然而,他却坚持在板车上指挥战斗。直到1947年夏,罗霄在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指挥后,在战车上溘然长逝。陈毅将军慨然挥毫:“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写一个奴隶如何成长为将军,是编剧梁信脑海中盘旋了二十多年的愿望。1959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刚筹建时,梁信为搜集素材在里面呆了几天几夜,脑海中全是革命将帅们的事迹,这时他就萌生了描写一位开国将军成长经历的愿望。1975年,他观看了美国影片《巴顿将军》,该片给了他极大的刺激。他愈发感到关于新中国开国将帅的电影太少了。于是,尽管当时正是“四人帮”横行之时,他还是顶着压力,秘密创作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剧本初稿。

1978年,上影厂把《从奴隶到将军》列为献礼国庆30周年重点影片。由于这是上影厂在文革结束后第一次拍摄规模宏大的电影,所以,不但制作班底都是厂内的“精兵强将”,根据文化部指示,上影厂还向由北影厂借调导演王炎来执导影片(王炎曾与上影厂合作过《南征北战》)。

演员选择

关于主角罗霄的扮演者,王炎的第一人选就是杨在葆。但是,这个意见招致上影厂上上下下的一致质疑,连杨在葆本人也觉得自己不像个将军。而王炎认为,罗霄是从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人,不是什么军校培养出的将军,所以“不像将军”正是杨的长处。后来经过两次拍样片试戏,杨在葆的表演得到了上影厂领导的首肯。

创作原则

摄制组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尽可能正确而有深度地揭示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原则。在筹拍阶段,主创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查阅有关资料,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鉴定服饰道具装备,到罗活动过的主要地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江西、苏等地,参观革命历史迹。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纠正了原剧本中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地方。如原剧本描写了罗霄少年时娶亲的喜庆场面以及“初夜权”,如果拍成影像会使影片富有传奇色彩。但实地走访彝族地区后,他们发现土司家奴隶娃子成婚不可能举办隆重仪式,彝族也没有所谓“初夜权”的习俗。为了尊重生活真实,梁信删除了那些描写。

拍摄过程中,影片的美摄道各部门都遵循着“真实”的原则进行创作。由于旧军队留平头、光头多,所以化妆师说服演员、特别是在镜头一晃而过的群众演员剃光头、平头。

在延安拍罗霄在延河边晨跑的戏时,为了不露出破绽,总美工师韩尚义除了根据历史情况改造地形,还动员看热闹的人都穿起抗战时的服饰,带着当年的用具来体现延安的历史风貌。他们请延安的革命老人来验证片中的服装道具、生活习俗,是否符合历史真实。连罗霄打的拳也经过考证,采用了旧军队常见的“小洪门拳”。

韩尚义还注意到色彩与剧情的搭配。比如大革命失败,罗霄在农舍养伤,剧本中描写院中栽着翠竹红桃,但是,韩尚义画了草图后,发现艳红的桃花与剧中规定的情境不统一,便在外景中“栽”了白色的梨花,以烘托人物苦闷的心情。

为了增加生活气息,除了把几千套新军装做旧外,服装组每次出外景,都带上墨汁、木炭,在现场对服装继续进行加工,还发动协助拍戏的战士、群众一起打补丁。演员们则把各自的戏装挂在宿舍里烟熏火烫,加强效果。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其所塑造的罗霄这一英雄典型,无疑将走进中国电影园地光辉人物形象的行列。这个人物的成就,首先在于真实。电影工作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地描绘了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性,也如实反映了客观历史的制约性。编剧梁信用实际行动批判了“四人帮”颠倒黑白的谬论,用作品答复了人们的疑难,还历史以本来丰目,显示了可贵的勇气和胆略。编导还冲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正确描写了无产阶级的人情美,使罗宵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电影评论人、原《大众电影》编辑部副主任许南明评)

负面评价

该片的剧本内容写得太满,影片在充分发挥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上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过于拘谨,不够丰富。整部影片精雕细刻与大刀阔斧结合不够,显得比较平淡,艺术感染力就不够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翁睦瑞评)

生活本身提供了反映了传奇英雄人物性格极为丰富的素材,但是由于条条框框框框的影响,该片的创作者们逐渐离开了人物,使本应独一无二的罗霄却在影片的后半部中逐渐减弱了独特的风貌。片中一些重要人物着墨较多却缺乏个性,导致不能有效地衬托主人公的形象。(原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名誉会长梅朵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