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7:18
《他乡七夕》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诗人在他乡逢七夕的愁上加愁,颔联写诗人想象家中妻子穿针乞巧的情景,颈联以对初秋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的秋愁,尾联在反问中表明诗人的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语淡而味终不薄。
他乡七夕1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2。
不见穿针妇3,空怀故国楼4。
绪风初减热5,新月始临秋6。
谁忍窥河汉7?迢迢问斗牛8。
客居他乡的时候恰逢七夕佳节,在寄宿的客舍中思乡之愁更剧。
看不见妻子在明月下穿针乞巧,只能空自怀念故乡乞巧的棚架。
余风才刚刚能减轻心头的燥热,初升的月亮便开始挂在夜幕下。
此情此景下谁忍心抬头看天河?遥望着天边的牵牛星这样问道。
漂泊异乡的诗人在他乡旅馆夜宿,恰逢七夕之时,不由想起了家乡的七夕风俗,思念起远在故乡的亲友,有感而作此诗,创作时间不可确考。
这是一首七夕抒怀之作。首联写愁,“他乡”一愁也,“七夕”二愁也,他乡逢七夕,则愁上加愁,所以诗人说“旅馆益羁愁”。颔联写思,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聚会,而诗人却远离妻子,只能空想家中妻子于乞巧楼穿针乞巧度七夕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颈联写秋,在直叙乡愁后接以初秋景物的描写,他乡愁,七夕愁,又加秋气愁,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景因情凄,情缘景浓,情景交融,倍感悲凉。尾联的“谁忍”呼之欲出,顺理成章地结以反问,表明游子不敢抬头仰望天上斗牛,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其中似有“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和“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唐彦廉《七夕》)一般的艳羡,又似有“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一般的劝慰。
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写来却情真意切,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感受,明快自然。
宋代刘辰翁:他用“绪风”别,犹言余也。(《孟浩然诗集笺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琴安:“益”字有递进意。“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此有情语也。而“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正是七夕气候。结亦有情致。“谁忍”二字更见情思。孟诗多归隐意,此有家园之思,且通篇有情,难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第3册)》)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刚:结拍指斗牛一问,有无限情思留于诗外。(《中华节令风俗文化·秋》)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后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51周岁)。有《孟浩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