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1:30
仰海峰,男,1969年12月生,安徽潜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会长。2017年4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4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会长。
《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实践哲学与霸权——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邓小平理论与历史辩证法》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走进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 人民出版社 2009
[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等
对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再思考 探索 1995年第6期 1995.12
实践:一个过渡性范畴 江汉论坛 1995年第12期 1995.12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形成与科学定位 南京社会科学 1996年第2期 1996.12
批判与重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主题 开放时代 1997年第1期 1997.02
马克思异化劳动范式的湮灭轨迹 福建论坛 1997年第4期 1997.08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哲学研究 1997年第8期 1997.08
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视域 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10期 1997.10
从独白式研究到复调式解读——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求索 1997年第6期 1997.11
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 天津社会科学 1997年第6期 1997.11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探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8,08
历史选择论质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8年第1期 1998.01
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透视 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 1998.02
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 理论探讨 1998年第2期 1998.03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 中州学刊 1998年第2期 1998.03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合法性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 1998年第2期 1998.04
论敬业精神 求索 1998年第2期 1998.04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五次批判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 1998.08
从古典人本主义到新人本主义 江海学刊 1998年第5期 1998.09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一个比较研究 福建论坛 1999年第1期 1999.01
近代西方人学逻辑的历史嬗变 理论探讨 1999年第5期 1999.09
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社会科学辑刊 1999年第5期 1999.09
马克思历史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 1999年第5期 1999.09
知性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历史现象学 学术月刊 1999年第9期 1999.09
经济哲学意义上的物化时间与现代社会同质性 学术月刊 1999年第9期 1999.09
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南京社会科学 1999年第10期 1999.10
唯物史观:科学描述与哲学批判的有机统一 洛阳师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2000.02
时间与资本的拓殖 江海学刊 2000年第2期 2000.03
卢卡奇历史认识论中的直观、反思与总体意识 南京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2000.04
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理论意义 哲学研究 2000年第8期 2000.0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期标准 福建论坛 2000年第4期 2000.08
青年马克思人学现象学的哲学建构 长白学刊 2001年第1期 2001.02
实践与烦——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比较研究之二 学习与探索 2001年第2期 2001.03
回到马克思:一种可能性的对话 南京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2001.04
伪具体世界的建构 学术研究 2001年第4期 2001.04
历史性理解的合法性:解释学发展的深层逻辑 福建论坛 2001年第3期 2001.05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当代性中的误读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年第4期 2001.08
有限性:早期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理论核心 理论探讨 2001年第5期 2001.09
存在与人 探索 2002年第1期 2002.01
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颠覆 哲学研究 2002年第4期 2002.04
先验人性的颠覆与人道主义新释 理论学刊 2002年第3期 2002.05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南京社会科学 2002年第8期 2002.08
现实的个人与人学形而上学的颠覆 长白学刊 2002年第5期 2002.09
消费社会的物像结构 哲学门 2002年第2期 2002.12
重思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 北京大学学报 2003,07
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来自后现代的挑战 理论探讨 第5 2003,09
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批判意蕴 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11期 2003,11
鲍德里亚的媒介理论 视界 第11期 2003,11
物化之境与形而上学的神化 洛阳师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2003.01
勒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 现代哲学 2003年第1期 2003.01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思潮:早期鲍德里亚的思想转变 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2003.03
马克思哲学当代理解的方法论自觉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 2003.03
功能化时代的物的意识形态批判 福建论坛 2003年第3期 2003.03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鲍德里亚的批评及其误读 南京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2003.04
符号-物、虚像与大众文化批判 求是学刊 2003年第3期 2003.05
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 学术研究 2003年第5期 2003.05
认识的历史性构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03年第4期 2003.09
巴特与大众文化的神话学解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第5期 2003.10
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 哲学研究 2003年第10期 2003.10
后生产时代与激进批判理论 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004.03
“物”的分析: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 东岳论丛 2004年第2期 2004.03
具体的普遍、相异辩证法与克罗齐哲学的建构 理论探讨 2004年第4期 2004.04
鲍德里亚与现代自然观的颠覆 理论学刊 2004年第3期 2004.05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评析 长白学刊 2004年第3期 2004.06
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2004.07
后现代语境与马克思哲学总体性概念的再思考 现代哲学 2004年第4期 2004.07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般理论建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2004.08
走出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建构的理论起点 学习与探索 2004年第5期 2004.09
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 广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2004.1
自我的构成与历史认识的主体间性 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2期 2005.02
葛兰西对克罗齐哲学的批判改造 现代哲学 2005年第2期 2005.02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 东岳论丛 2005年第2期 2005.03
国家:自由与伦理的现实实现——读《法哲学原理》 福建论坛 2005年第4期 2005.04
消费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拓展 河北学刊 2005年第3期 2005.05
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与总体性、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哲学批判的三个维度 学术研究 2005年第5期 2005.05
马克思与哲学观念的转变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 2005.07
全球化与资本逻辑的空间布展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2005.07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视域开启与理论界划 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9期 2005.09
葛兰西的霸权概念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1期 2005.11
鲍德里亚与符号之镜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006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新探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第2期 2006,03
暧昧的物性与消费社会的艺术旨趣 鲁迅美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2006,03
Critique of metaphysics, capital logic and totality, and social critique theory: the three critical dimensions of Marx’s philosophy 高等教育出版社 Springer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06年第2期 2006年第2卷 2006,03
葛兰西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 吉林大学学报 2006-5 2006,09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 哲学门 2006年第2期 2006,12
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 哲学研究 2006年第1期 2006.01
从生产关系批判到生产批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内在困境 贵州大学学报 2006.01
在当代语境中激活历史文献 学术月刊 2006年第1期 2006.0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长白学刊 2006年第1期 2006.01
形而上学与理性支配——解读《启蒙辩证法》 理论探讨 2006年第2期 2006.03
葛兰西狱前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南京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 2006.04
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 学术月刊 2007年第7期 2007
思想的单向度化与形而上学的回归 西方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 2007
重读柯尔施的《卡尔·马克思》 学习与探索 2007第2期 2007,03
现代性与物的存在方式的转变 岭南学刊 2007年第1期 2007.01
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概念 中国图书评论 2007年第2期 2007.03
观念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重读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南京社会科学 2007-4 2007.04
商品交换与社会的同质化 哲学动态 2007-4 2007.0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辩证法 现代哲学 2007年第3期 2007.05
思想史语境中的重读与误释——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 吉林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2007.11
The Marxist Negation of Metaphysics Rethinking Marx: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XXVI 2007.12
为何重读葛兰西 中国图书评论 2008年第1期 2008.01
从分化到整合:重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总体性方法 浙江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2008.01
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理论及其后现代解读 东岳论丛 2008年第2期 2008.03
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从马克思到哈维 江海学刊 2008年第2期 2008.03
拉克劳与墨菲的霸权理论 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8期 2008.08
德波与景观社会批判 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10期 2008.10
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11期 2008.11
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 人民出版社 200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8.12
生产方式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变迁 党政干部学刊 2008年第12期 2008.12
近代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 中国哲学年鉴 2009
现代社会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读《逃避自由》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2009.1
权威主义社会性格与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读《法西斯主义与群众心理学》 东岳论丛 2009年第1期 2009.1
《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阿尔都塞《读〈资本论〉》再研究 哲学研究 第3期 2009.3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资本逻辑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江海学刊 2009年第3期 2009.3
虚无主义问题:从尼采到鲍德里亚 现代哲学 2009年第3期 2009.3
葛兰西研究七十年:反思与展望 河北学刊 2009年第3期 2009.3
霍克海默与批判理论的早期规划 浙江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 2009.4
惰性实践、物的指令与物化的社会场域——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 马克思与现实 2009年第3期 2009.6
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逻辑转变 学术月刊 2009.8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三大主题 南京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2009.8
晚年卢卡奇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新探索 北京大学学报 2009.9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2010.1
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理论探讨 2010年第1期 201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 哲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 2010.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及其当代境遇 哲学动态 2010年第12期 2010.12
学科整合与马克思思想研究方式的转变 学术研究 2010年第2期 2010.2
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结合:方法与理念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 2010.3
否定的辩证法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否定的辩证法〉解读 学习与探索 2010年第3期 2010.3
阿尔都塞与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社会科学辑刊 2010年第3期 2010.5
重释历史唯物主义 光明日报学术版 2010年1月5日 2010-1-5
译著 生产之镜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译文 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会批判理论纪事 第1期 2007,01
其他 评《无调的辩证想象》 学海 2003年第1期
一种原创性的探索 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江海学刊 1998年第1期
《哲学的贫困》研究述评 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10期
哲学如何走向生活 哲学大视野 1997年第3期
世界杯文化与社会水泥效应 人民论坛 2006年第7期
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形成路径 哲学门 2003年第2卷 2003,12
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学术对话,多人合作) 哲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2004.01
读《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江海学刊 2004.03
评《后革命氛围》 学海 2004.04
消费社会的理性审视 中华读书报 2007-1-24 2007,01
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跨学科沟通 浙江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 2007.07
在现代性语境中深化价值观研究 哲学研究 2007.08
消费社会与资本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年总第8期 2008.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 学习时报 2009.3.23
马克思的“哲学”理念 学习时报 2009.3.30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学习时报 2009.5.4
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2-4
葛兰西的理论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4-29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回顾与展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