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承统

更新时间:2022-12-08 08:40

任承统(1898—1973),水土保持学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曾开创中国的土壤侵蚀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创建早期的水土保持实验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并组建水土保持管理机构,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任承统,字建三。

1898年1月27日生于山西省忻县令归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父任够世是光绪年间秀才,以教塾书为业。任承统从小学习勤奋,所学四书、五经等能熟读成诵。

1912年考入忻州中学,毕业时,成为全校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1918年,他被保送山西大学预科学习,1919年毕业。此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在太原以山西大学为中心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学运高潮、任承统受到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投入运动。他笃信科学救国,立志学好科学报效祖国。

192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林科。

1923年在金陵大学毕业前夕,他利用暑期独自由南京步行回山西宁武山天然林区,调查了滥伐森林与水土流失危害情况,受到该校美籍水土保持教授W.C.罗德民的赞赏,准其提前半年毕业,并留任助教。后在该校任讲师,主持森林工程与林业防冲之研究。

1924年跟随W.C.罗德民教授赴山西五台山区作土壤径流与植被关系的试验研究。

1926年赴淮河流域作土壤流失情况调查。后在绥远及川康黔滇等地进行垦殖及水土流失考查。

1940年2月,他应聘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任常委兼总干事,主要负责黄河中下游林业垦殖与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

1940年10月,任承统筹建国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机构,即黄河水利委员会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并兼任该区主任。

1941年3月随林垦设计委员会办公机构由成都迁到天水。

1943年辞去黄河水利委员会职务后,仍以农林部专门委员的身份,在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协助工作。

1945年6月至1946年6月在美国研习水土保持。回国后继续在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甘肃省天水陇南人民农林实验场(由原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甘肃省陇南农业试验场,天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省天水气象站等单位合并组成)主任。

1950年春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任土地利用科科长。

1952年在西北农林部水土保持总站、西北水土保持委员会任总站主任及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现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

1958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分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2月参加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作了综合发展我国水土保持之展望的发言,同与会代表一起讨论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十年规划,受到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接见。

1966年5月退休。文化大革命中他承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后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并进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直到1973年7月21日因患脑溢血与世长辞。

人物经历

1898年1月27日 生于山西省忻县令归村。

1919年 山西大学预科毕业。

1923年 金陵大学林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4—1930年 任金陵大学助教、讲师,兼林业防治研究工作。

1930-1937年 任绥远萨拉齐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新农试验场主任。

1938—1940年 任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

1940-1942年 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任技正,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总干事,农林部岷县垦区管理局长、技正,黄河上游修防林垦工程处林垦组长,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

1942—1947年 任农林部专门委员。1943年赴云南、贵州及新疆考察垦殖,

1944年—1945年 驻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协助工作。

1945—1946年 在美国研习水土保持。

1947—1949年 任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专门委员,驻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协助工作。

1949年 任甘肃省天水陇南人民农林实验区代管人,天水市代表会农林代表。

1950—1951年 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农政处土地利用科科长。

1951—1952年 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水土保持总站主任。

1953年 任西北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 任西北黄河工程局工程师

1954—1958年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1958—1966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退休。

1973年7月21日 逝世于陕西省武功(今杨陵镇)。

科研成就

开展早期的土壤侵蚀研究

1922年到1927年,任承统与李德毅、沈学礼等,随美国W.C.罗德民博士,进行土壤侵蚀科学研究。他们为了研究黄河泥沙来源及防治方法,历时6年,对鲁、豫、晋、陕、甘等地的植被和水土流失情况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并先后在青岛林场、永宁等地开创了土壤侵蚀的实验,以说明土壤的侵蚀过程。1924年到1926年,他们分别在山西省沁源、方山、宁武东寨和山东青岛林场等处设置径流泥沙试验小区,观测在不同暴雨条件下,不同森林植被和无植被山坡水土流失量的变化。1926年,他们在淮河流域进行了“森林与土壤侵蚀”等研究。当时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是“如何治理黄河灾害”和“怎样用森林防治黄河灾害,防止饥荒”。在短暂的6年中,他们在黄河流域、华北和西北考察了5次,先后写了《黄河流域之冲蚀与水害》、《森林家眼中的淮河泥沙问题》、《山西森林之破坏与山坡土层之剥蚀》、《晋省森林之滥伐与山坡冲蚀之关系》等论文。这些论文多在W.C.罗德民指导下用英文写成,由任承统、李德毅、沈学礼、孙仲逸、黄瑞采等人译成中文发表在金陵大学《金陵光》、《金陵周刊》、《农林汇刊》、《农林新报》等刊物上。这些论著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有关黄土水土流失科学研究成果,也充实了当时处于开创阶段的世界水土保持科学。如他们根据实验的结果和调查研究写成的《影响暴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因素》一文,是中国用径流小区观测研究水土流失方法的开始。许国华在所著《罗德民博士与中国水土保持》一文中谈到,用这样科学方法实地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水土流失量,这在过去还没有过,并指出:“1926年他(W.C.罗德民)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次太平洋会议上,宣读的《影响暴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国际学术史上第一篇这样的论文”。因为文中都用具体数据说明,给人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大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并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扬。从此以后,测定不同条件下水土流失量的试验方法,就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起来。

研究和试验的成果

可概括为:(1)测定水土流失的小区观测方法,为以后的水土保持观测试验开创了先例。(2)从研究中得出了“人为的加速了侵蚀”的概念,并明确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目标是缩小和消除加速侵蚀,这就形成了水土保持科学的基本概念。(3)把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以至人类文明的兴衰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和繁荣昌盛。(4)吸收了中国农民的水土保持经验,并加以提高和系统化,成为能提出一整套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5)清楚地认识到黄河泛滥成灾,是上游人们没有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人们能破坏,也就能治理,从而树立了根治黄河的信心。这也是任承统一生坚信不渝为水土保持事业忘我工作的主要源泉。

组建早期的水土保持机构和实验区

1933年9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下设林垦组,1940年该组扩大为林垦设计委员会,任承统任常务委员兼总干事(孔祥榕任主任委员,凌道扬任副主任委员)。他们在西北经过3年勘查后,认为水土保持为西北建设之根本。凌道扬和任承统于1943年4月在《林学》上联名发表《西北水土保持事业之设计与实施》,推动了以森林防止冲刷、保持农田、涵养水源、改进水利等工作。

1940年后,任承统在黄河中游调查渭河流域森林、水利及土壤侵蚀情况,与凌道扬、黄希州等在甘肃着手筹办土壤侵蚀试验示范工作。1940年3月,任承统拟定了《勘定水土保持实验区之调查计划大纲》。凌道扬、任承统、黄希州等人于1940年上半年沿渭河入陇,经清水、天水、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并进入临洮、皋兰……等县,遍历渭河主要支流,调查水土流失情况,初步提出了成立关中(长安)、陇东(平凉),陇南(天水),洮西(岷县),兰山(榆中),河西(永登)6个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计划。

1940—1942年,任承统还在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总结了广大群众的经验。他与凌道扬写出了《水土保持纲要》,提出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1)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负责勘查设计工作;(2)黄河上游修防林垦工程处负责执行计划;(3)各水土保持实验区负责实施计划。在水土保持机构方面,提出建立全国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在中央联合有关机关,如农林部、全国水利委员会、教育部、金融单位等组成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并设立水土保持总局作为委员会的具体办事单位;在西北及西南两大水源区域,由所在地中央及各省有关单位联合组成水土保持委员分会,并设立水土保持分局;各自然环境区域(即自然类型区)各设立水土保持实验区,可由各自然区域内有关各事业机关合并组成或联合组成。194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系统成立的水土保持实验区有陇南(天水皂角镇)、关中(长安高桥镇)两处。1941年7月建立的水土保持实验区有陇东(平凉)、洮西(岷县)、兰山(榆中)、河西(暂设永登)4处。1942年又拟增设宁夏(中卫)、陕北(绥德)、绥远(萨拉齐,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晋西(不详)4处,共10个水土保持实验区。后因经费困难,没有全部实现。他们这些设想,为以后的水土保持试验工作和治黄工作做了准备。

主持确定“水土保持”术语一词

1940年3月,林垦设计委员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一次设计委员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土壤冲刷的科学研究问题。在这个会议上讨论确定了“水土保持”这个专用名词术语。在任承统的论著《水土保持工作指南》(手稿)一书的附录中,详细记述了这次会议的情况:“中国之‘水土保持’名词,原自1940年8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林垦设计委员会在四川成都所召开的第一次设计会议当中产生,……大会以对此名词讨论最久,而参加讨论最热烈者,计有名土壤专家周昌县、黄瑞采、彭家元蓝梦九等多人。”任承统当时任林垦设计委员会总干事,和该委员会代主任凌道扬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主持人,对水土保持一词的确定起了主导作用。成都会议之后,“水土保持”作为专用术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使用,产生了很大反响,受到专家学者的称赞,美国原来用“保土”的名词居多,经W.C.罗德民博士引用宣传,后来沿用“水土保持”名词也逐渐多起来了。美国还将原来的《保土杂志》改为《水土保持杂志》。

早期民间水土保持团体的倡导者

1941年3月,林垦设计委员会在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邀集天水当地官绅共同决议迅速召集筹备会,组织合法的民间水土保持团体,推定筹备人员,并由专员公署函请有关单位召集第一次筹备会议。6月6日正式成立了甘肃省天水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简称“保土会”)其任务是推动天水境内水土保持事业。选定委员15人,监察委员5人,任承统和黄委会第一勘测队长李宝泰,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秘书和克俭均被聘为委员。他们拟定了组织章程,呈报省建设厅备案。这是中国早期出现的一个民间水土保持团体。有了这个组织,林垦设计委员会、陇南实验区与天水地方的工作关系就得到相互协调,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系统提出水土保持工作的纲要与措施

任承统总结他多年调查研究的成果,于1944年11月写出《黄河问题及治理纲要》一文,较系统地按照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方向、原则、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把开展水土保持事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由以治河为主,提高到以发展山区生产为主。任承统在该文中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发展历史及其严重性,指出:水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水土既失,根本动摇,则其他扶助增产之各种办法,如品种改良,施肥、耕作、病虫防治等,均发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故保持水土,确为增加生产之基本事业。

他按照上述思想,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黄纲要。他说:“应本治水穷源原则,积极从事于上游治本工作。”分别对丘陵地及黄土地、高山坡地、干流河槽、溪流河槽、沙漠地带等5个方面提出了68条治理措施。

在提出了系统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措施之后,他根据地势,气候、土壤之特性,以各大支流之分水岭为界,划分为陇南、关中、陇东、兰山、洮西、宁夏、绥远、陕北及晋西10区。对约占上游总面积80%以上之公有荒山荒地,按公有公管公享及农林牧兼筹并顾原则,予以合理管理;对占上游总面积不及20%之私有土地,则予以技术及金融之协助,从防止耕地面积及生产量之继续减少。其工作方式,可本着分工合作原理,大公无私精神,及自力更生原则,联合行政、教育、建设及金融各方面,动员全体民众,扩大宣传水土流失之严重性,并制定法规,停止继续放火烧山,垦种陡坡,摧残森林,及铲取草皮等恶习;建立实验示范场,普遍推行较为经济、简单、速效之水土保持办法;推广机构可举办训练班,以实验示范之实地工作为教材,培植水土保持人才;组织巡回指导团,轮流到受训人员工作所在地,一面予以技术指导,一面给予贷款扶助,本自力更生原则,以推行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唤醒民众,全体动员,在各县区可设水土保持协进会,在乡村可设保土会,由共同利害之民众代表组织之。

此外,他在该文中根据李仪祉等人研究,还拟具了控制黄河下游河床,以防决口泛滥的意见。

任承统之《黄河问题及治理纲要》所提到的一些原则及措施,对后人起到了启迪和指导作用。

创建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典型

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建立后,1943年即以大柳树沟为治理重点,进行了农林牧及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使大柳树沟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任承统作为农林部的专门委员,参与并指导了该小区流域的治理工作。该小流域实验主要项目有:(1)径流小区实验;(2)梯田沟洫(又称凳式梯田)试验示范;(3)坡地保土耕作试验;(4)绿化荒山沟;(5)柳篱挂淤。

大柳树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经6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1)不同降雨、不同坡度、不同耕作方法的径流观测资料,为确定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到1990年为止,这份资料还是国内唯独系列较长的资料;(2)保土耕作试验,其成果中的垄作区田,保土和增产效益都十分显著,在1957年前后,全省年推广面积达110万亩,到1985年仍在群众中广为采用;(3)草木樨与农作物轮作,保土增产效益也十分显著。在1957年前后,全省每年推广面积就达120万亩左右,后来还推广到甘肃全省和全国,年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左右;(4)在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及其附近1500亩坡耕地上全部实现了地坎和沟洫化,在荒沟坡实现了以刺槐为主的全面绿化,彻底防治了沟坡侵蚀和较大土体的滑塌,使大柳树沟常年清水细流。50年代末就推广到甘肃省天水、平凉、庆阳、定西、武都、临夏等地,种植面积达数万亩。(5)在大柳树沟底系统修建了土谷坊、石谷坊、过水涵洞等固沟工程,制止了沟底下切;(6)柳篱挂淤试验,形成了柳篱堤坝,挂淤抬高堤顶高出地面0.5—1米,护田500余亩,效果很好。这些对黄河流域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47年后,他又指导了耤河南岸龙王沟口以下的荒石河滩留淤造田示范区的治理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在龙王沟口外河滩淤出土地400多亩(到80年代末保存的面积200亩左右),成为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的科研场所。这一工作促进了在天水市城南郊长约15里的耤河滩留淤造田的发展。任承统当时历尽艰辛,百折不回,终于建成了大面积的河滩良田,创建出又一个河滩造地工程的典型。

艰苦创业为水土保持事业奋斗终生

任承统于1922年开始参加水土保持工作以来,到处奔走呼吁,宣传鼓动。从党政人员,社会名流、地方官绅,到农民群众、青年学生,不分场合,不拘时间,只要一有机会,就鼓动宣传一番,以唤起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了调查研究水土保持,他的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在当时交通十分困难、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任承统吃大苦、耐大劳,为了水土保持事业东奔西走,有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任务。194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在天水成立,任承统兼第一任主任。陇南水土保持实验区成立之初,工作条件十分艰难据记载,当时“经费未拨下,工作人员仅秘书一人,必要开支均系临时借垫。为开展工作计临时调请一些有关单位人员参加工作。因旅费限制,同人等竟徒步义务出差,或津贴少许饭费”。尽管条件困难,陇南实验区仍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取得圆满成果。

1942年,任承统以农林部专门委员名义协助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1944年夏天他带领青年技术员测绘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的示范区及试验场,为开展试验、示范工作做了准备。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烈日测量,晚上在煤油灯下计算绘图,与蚊、蛉战斗,住在临时工作房,吃在工人灶,每天工作达10小时以上,这样度过了三伏天。在较短的时间内测绘出全流域地形图,并布设了径流观测小区等。

1945年任承统在美国考察水土保持期间,时刻惦记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工作,经常来信询问,并介绍他在美国考察心得。回国后,毅然回到条件十分艰苦的天水地区工作。回天水后,他的精力更加充沛,决心更为坚定。在指导龙王沟河滩淤地工程中,每天往返10多里,趟水过河,不论严寒酷暑都是如此。由于工程有反复,不少职工说风凉话,但他信心十足,坚持苦干,有时只有他和阎文光孤军作战,直至工程完工。

1950—1958年,任承统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西北水土保持总站、西北水土保持委员会等单位工作期间,先后参加了5次较大型的水土保持考察和勘查工作。深入实际,历尽艰辛,参与写出了多篇考察报告,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当时出外考察由于交通不便,经常以马代车。1955年在晋西山关谷因马受惊,他从马上摔下,重伤腰部。他在腰椎创伤还未痊愈时,即重返工作岗位。

任承统因患青光眼,手术后视力锐减,于1966年退休。当时他谈到:“人之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我如今老体衰,同意退休,以减轻组织之负担。人为了活着要吃饭,但不能只为吃饭而活着。我将退而不休,为水土保持事业尽其余力……”退休后,他仍关心兴平、武功、扶风3县的河滩地改良利用问题,经常步行二三十里奔波于二道原和渭河滩之间,对水土保持事业之热忱不减当年。

任承统为治黄事业、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坚持不懈,整整呐喊了几十年,从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要论著

1 任承统.森林与人生之关系(单行本).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1928.

2 任承统.山西宁武县森林经济谈.中华农学会丛刊,1928(62):43—50.

3 任承统.中国森林界之革命方略.林学(创刊号),1929:69—72.

4 任承统.拟定中国森林之建设程序.农林汇刊(创刊号),1929:3—9.

5 任承统.西北农垦工作之一——压青.中华农学会报,1932(103):4—10.

6 任承统.绥远之森林.中华农学会报,1935(129):206—218.

7 任承统.森林与保土防塌.林学,1936(5):34—40.

8 任承统.甘肃水土保持问题之研究.农报,1940.5(2829.30合期):564—571.

9 任承统.黄河问题及治理纲要.水土保持志资料汇编(第二辑),1988(1944作):33—40.

10 任承统.增产运动与水土保持.中国农报,1950,1(6):112—114.

11 任承统.陕北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与前途展望.西北农林,1951(1):16—18.

12 任承统参加编写.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水土保持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