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10:36
伊丹氏是以摂津国川边郡伊丹城为据点的国人武士,出自于藤原利仁流加藤氏的后裔,但记载却不是很详细。
伊丹氏是以摂津国川边郡伊丹城为据点的国人武士,出自于藤原利仁流加藤氏的后裔,但记载却不是很详细。
伊丹这个苗字最初见于正和四年(1315年)六波罗任命的幕府使者——伊丹三卫门三郎亲盛,他在猪名川西岸的河岸段山丘上首先建筑了居馆,以后逐渐加固建造为城池。南北朝时期,在正平八年、文和二年(1353年)的文献《森本基长军忠状》的记载中,首次出现了伊丹城。
以后伊丹家逐次改良伊丹城,文明四年(1472年)伊丹但马守亲时进行了大修筑。永正十七年(1520年)伊丹城出现了史书上有记载的日本最初的“天守阁”。天守阁构造的理念,后来在织田信长建造安土城时完成了体系化和系统化,但是这种城池建筑结构的起源是伊丹城,这是伊丹氏值得注目的成就。
在室町幕府的中后期,伊丹家一直都是管领细川家的被官,根据《细川两家记》、《大乘院寺社事记》中的记载,伊丹元亲、伊丹之亲、亲时等都世袭代官这一职务。永正四年(1507年),细川家的家督政元被家臣刺杀以后,细川家陷入了持续的内乱。这段时期,伊丹家也卷入了细川家内部争斗的风暴,伊丹大和守元扶、兵库助国扶的名字在各种合战记中频繁出现。
拥有摂津国主地位的伊丹城城主伊丹大和守元扶,因为受到细川澄元、三好之长的四国势力的压力,而聚合摂津的国人武士团拥立反对澄元的细川高国,伊丹雅扶此时取高国的“国”字,改名国扶。船岗山一役后,细川澄元被追放出京都,取得胜利的高国得到了管领职务。然而,在永正八年(1511年)澄元回到了四国后,又纠集兵力卷土重来,并且得到了播磨国人众的支持,他们再度向京都发起进攻。高国出兵前往播磨迎击,这次却败给了澄元,眼见战局不利的高国逃回了京都,伊丹城被孤立,最终陷落,细川澄元入城。但是很快,从京都逃去近江的高国又得到了佐佐木氏的支持,随即杀返上洛,在鸭河原之战中大胜澄元的大将三好之长,三好自杀。伊丹大和守国扶、伊丹伊势守等人就乘这个机会,结集了兵力,对居住在伊丹城的澄元发起了突然袭击。澄元守卫了伊丹城一个月后,城内兵粮耗尽,眼看落城,澄元便从猪名川乘船南下逃回四国。于是,伊丹国扶重新回到了伊丹城。
到了战国时代,伊丹亲兴继任家督,他使伊丹氏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家族之一。亲兴以摂津国川辺郡伊丹庄为本拠地,完全控制北摂津的国人众。亲兴是伊丹亲永的儿子,官任大和守,天文年间从属细川晴元,追随晴元转战各地。当时晴元和他原来的有力部将三好长庆发生了对立,天文十八年(1549年),三好长庆联合播磨的赤松氏一起拥立细川氏纲,与晴元作战。晴元在战败后逃出京都,摂津的国人众也受其影响,分成了支持伊丹氏和支持三好氏的两派。据《细川两家记》中的记载,三好军在伊丹城附近的昆阳、御愿冢建筑了城寨,准备和伊丹氏进行长期作战,但是伊丹城内已经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三好军长攻无果,最后只能于第二年和伊丹亲兴在尼崎的本兴寺议和。
在永禄年间,伊丹亲兴迫于形势,不得不向三好政康低头,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三好三人众的制压之下。到了永禄十一年(1568年)九月,织田信长拥立将军足利义昭上洛,亲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于是在摂津呼应信长,开始举兵攻击三好氏。帮助信长控制了北摂津及西摂津。由于战功卓越,亲兴与和田惟政、池田胜正一同成为摂津三守护,并得到兵库头一职,获得伊丹三万贯所领地。
此后,伊丹亲兴又从属信长转战各地,参加了对石山本愿寺作战、高野山作战等等。天正元年(1573年),将军义昭与信长不和,亲兴却错误地站到了将军一边,和信长对立。天正二年(1574年)十一月,接到信长命令的荒木村重出兵重重包围伊丹城,这一次伊丹家再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作为保住城中百姓士兵性命的交换条件,亲兴自杀,其一族党羽舍弃了伊丹城,向各地方分散逃去。德川旗本伊丹氏
战国时代有名的伊丹氏灭亡了,但伊丹氏还存有另外一支,就是江户幕府时代德川家旗本伊丹氏。这支伊丹氏和上面介绍的伊丹氏的关系并不是很明确,这一支是藤原利仁流的加藤景廉的后裔。据说,这一支的兵库头景亲以伊丹城为居城,将地名作为名字,此后代代以伊丹城为本拠地。至伊丹雅赖之子雅兴时,伊丹城遭到细川高国的武将柳本弹正、高畠可轩的攻击,雅兴战死。
雅兴年幼的儿子康直在家臣间野七郎的保护下逃往伊势国,之后出仕今川义元,担任海贼奉行。今川氏没落后,又出仕于武田信玄和向井一族共同担当船大将,建立了一些军功。武田氏没落后,康直被德川家康招至麾下,担任御船奉行,最终成为德川家的旗本。
摂津守护伊丹氏和德川氏旗本伊丹氏的存在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拿他们各自的家系进行对比,却发现不少矛盾之处。要说两个家系都是真实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中一定存在着篡改和捏造。无论怎样,关于伊丹氏真正历史的文献,现在只有一些残缺不齐的片断,从这些仅有的古代记录中,要推断和考察出伊丹氏历史的真实状况,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