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08:17
伊洛瓦底江豚(学名:Orcaella brevirostris)是海豚科、短吻海豚属的海洋哺乳动物。体长2.1-2.5米。头圆钝,由喷气孔往前的部分成圆形膨大。喙不明显,口颇大,周围有唇状隆起。眼位于口角后上方。喷气孔略偏于体中线左侧。背鳍小,位于体中间偏后。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尾干较小,尾鳍大,宽度可达体长的2/7。上颌齿略多,但较下颌齿小,直径约6毫米。背部暗灰蓝色或近黑色,向腹面渐淡。各鳍都与背部同色。
伊洛瓦底江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Sir Richard Owen)于1866年根据1852年在印度东海岸维沙卡帕特南港口(Visakhapatnam)发现的标本进行了最早的记录描述。伊洛瓦底江豚的物种名称“brevirostri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短喙。该物种与澳大利亚的矮鳍海豚关系密切。直到2005年,一项基因分析表明,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发现的种群形成了短吻海豚属(Orcaella)的第二个物种,这两种矮鳍海豚才被认为是不同的物种。短吻海豚属的物种是领航鲸亚科(Globicephalinae)海洋海豚的近亲。
在分类学上,伊洛瓦底江豚被归至短吻海豚属,它是其属中的两个物种之一。与之同属的还有产自大洋洲北部海域的澳洲的短吻海豚。由于外形和一角鲸科相似,短吻海豚属曾被划入该科,而遗传学分析显示短吻海豚属与虎鲸为近亲,它有时被列在一个只包含它自己的科中,以及被列在单齿科和海豚科中。已达成广泛共识,将其归入海豚科。
伊洛瓦底江豚体长1.46-2.75米,体重90-200千克。雄性通常大于雌性。体型粗壮,躯体浑圆呈流线型。额隆大,头部钝而浑圆,吻部不突出,唇线平直(存在个体差异,唇线会有改变)。颈部灵活,有显著褶皱并稍微凹陷。胸鳍前缘明显弯曲,有的胸鳍呈现长且宽的刮铲状,有的末端尖锐。背鳍短而钝,位于中央稍偏体后方,雄性背鳍通常较雌性大,呈三角形。尾干狭窄。尾鳍宽大,中央缺刻明显,后缘向内凹。鳍状肢宽而圆。与其他海豚不同,伊洛瓦底江的U形气孔位于中线左侧,并向海豚的前方开放。它的短喙看起来与其他海豚的喙截然不同。
这些海豚通常是双色的,背部和侧面呈灰色至蓝灰色,腹部颜色较浅。体色从暗蓝灰、中灰到淡蓝色都有,有些个体的体色非常深,背部呈蓝灰色。腹部的颜色通常会比背部淡。在混浊的水中,淡色的腹部几乎呈白色。没有明显的图案。
该物种下颌两侧各有12-19颗呈细尖钉状牙齿,长约1厘米。
伊洛瓦底江豚的头、面部特征及外观上与白鲸相似, 但体色较暗。但与虎鲸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常与印太江豚混淆,因为两者都有浑圆的钝形头,只是印太江豚体型小得多,而且没有背鳍。与中华白海豚相比,中华白海豚体型更大,喙更长,背鳍更大。
伊洛瓦底江豚是一种广盐性海洋海豚,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孟加拉湾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河口和河流中。主要栖息于近海区,尤其喜欢河口和三角洲的泥泞微咸水域,一般不会涉险远离近海。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河流和海洋区域都有发现,有些种群似乎只出现在淡水区,但唯一集中的泻湖种群是在印度奥里萨邦的吉尔卡湖和泰国南部的宋卡湖。
伊洛瓦底江豚具群居性,群族一般都少于6头,但有时也可以多达15头,通常3-6头聚群活动,群成员的社交行为发生在群内和群外,它们也与其它群组混游。伊洛瓦底江豚侦察时会将头部伸水面环视四周。当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时,仅露出头顶,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伊洛瓦底江海豚游泳速度很慢,但据报道,当海豚在船上被追逐时,它的游泳速度为每小时20-25千米。在一年中,雌性有时可以平均游45千米,雄性可以游到平均100千米。已知吉尔卡湖的伊洛瓦底江豚会游上河口沙洲,在沙子里翻滚,若受惊扰则退回水中。 伊洛瓦底江豚游泳缓慢、悠闲。以平稳、缓慢的翻转动作浮升海面。潜水时间可以潜水70-150秒至12分钟,平均115.3秒。之后经常一连快速呼吸3次;受到惊吓时,能在水中待上12分钟。在多次深潜间隔期,身体露出水面的机会只有14%(相比总次数),期间的水面动作包括旋转、溅水或击浪和拍水。常有浮窥、鲸尾击浪、跃身击浪、吹水泡、侧身翻滚以及停留水面的行为。伊洛瓦底江豚会采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跃,但不完全跃离水面。深潜时会将尾干拱起。浮窥时嘴边可能会“吐”水。喷气难以得见。未知有无船首乘浪行动。
当伊洛瓦底江海豚被迫离岸并被更专业的海豚排斥时,观察到了种间竞争。当圈养的中华白海豚和伊洛瓦底江豚被关在一起时,据报道,伊洛瓦底江豚经常被占优势的中华白海豚追逐并限制在水箱的一小部分。在吉尔卡湖,当地渔民说,当伊洛瓦底江豚和宽吻海豚在外河道相遇时,前者受到惊吓,被迫返回湖中。
伊洛瓦底江豚以咔哒声、叽叽声及嗡嗡声沟通,主频率达60千赫,可能也用于回声定位。
伊洛瓦底江豚对人类非常友好。这种海豚个体经常陪伴渔船,帮助将鱼群赶到当地渔民的网中。伊洛瓦底江豚与传统渔民有着合作捕鱼的互惠关系。印度的渔民回忆起他们何时会通过敲击木键(也称为lahai kway)来呼唤海豚,方法是敲击他们船的两侧,要求伊洛瓦底江豚将鱼赶到他们的网中。在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上游,伊洛瓦底江豚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信号,使用撒网将鱼赶向渔民。渔民们试图通过各种努力来引起海豚的注意,例如使用锥形木棍敲打独木舟的侧面、将桨划到水面、发出叮当声的渔网或发出伊洛瓦底江豚喜欢的火鸡般叫声。同意与渔夫一起工作的一群海豚将把一群鱼围成半圆形,引导它们向船走去。作为回报,海豚会得到一些渔民的副渔获物作为奖励。从历史上看,伊洛瓦底江的渔民声称特定的海豚与个别渔村有关,并将鱼追入他们的网中。一份1879年的报告指出,渔民经常向当地法院提起法律诉讼,要求从竞争对手渔民的网中收回一部分鱼,据称原告的海豚帮助填满了这些鱼。也曾有湄公河的渔夫与伊洛瓦底江豚合作,将鱼群赶入渔网的记录。
东南亚的渔民非常喜欢伊洛瓦底江豚,因为它帮助他们将鱼赶入网中。 此外,人们注意到这些动物会很快记住人们放它们的地方,并开始故意将一群鱼赶进陷阱,因为它们确信网会帮助阻止它们。20世纪,印度尼西亚群岛几乎每个渔村都有自己的“本地”海豚群,它们总是将鱼直接赶到渔网。有趣的是,有时不同村庄的居民甚至会起诉他们的邻居,如果他们设法引诱一群海豚到他们的捕鱼区(尽管公平地说,有必要起诉海豚)。
该物种食性很杂,在文莱湾,在淡布隆河和阿洛勿刹河的河口附近可以看到一些海豚,成群结队旅行和逗留不仅使伊洛瓦底江海豚能够捕猎,而且还能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并允许发生交配。它们会围着鱼群旋游并困住猎物。这些猎物陷阱发生在略低于水面的位置。它们在12月至翌年2月左右的捕鱼季节聚集在捕鱼的渔船周围。以硬骨鱼及鱼卵、头足类、甲壳类动物为食。捕食时偶尔向鱼群吐水。对圈养动物的观察表明,食物可能会被吸进嘴里。伊洛瓦底江豚能够喷射高达1.5米的水柱;这种独特的行为因将鱼放牧到一般区域进行狩猎而闻名。它们有时会在偷窥和喂食时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排出捕获鱼类时摄入的水,或者可能是为了放群。一些被圈养的伊洛瓦底江海豚接受过训练,可以根据命令进行间谍活动。
原产地:孟加拉、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三条大河中也有淡水亚群: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河口上游1400千米)、印尼的马哈坎河(河口上游90千米至500千米水流范围,河口180千米至280千米密度最高的地区),以及柬埔寨和老挝国的湄公河(柬埔寨桔井附近的Kampipool和老挝的KhoneFalls之间不到200千米的范围,距离河口约690千米)。在伊洛瓦底江豚在这些河流中出现的范围内,它们的栖息区域集中在与汇合处和急流上方和下方相关的深水区域中。其他三个亚群栖息在海洋附加的半咸水水体中:印度的吉尔卡泻湖、泰国的宋卡湖和菲律宾的马拉帕亚湖。
成群结队旅行和逗留不仅使马拉帕亚能够捕猎,而且还能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并允许发生交配。雌性或雄性马拉帕亚会尝试追逐伴侣约几分钟。它们面对着自己的腹部缠绕在一起,开始交配40秒。一旦发生交配,海豚就会彼此分开并向不同的方向出发。
北半球的交配季在12月至次年6月,分娩期大约从6月持续到8月,印度吉尔卡湖是例外,那里的伊洛瓦底江豚繁殖率很低,3年仅产1仔。妊娠期为14个月;雌性每2-3年生一头小海豚。小海豚出生时长度约为1米,体重约为10千克。出生后的前7个月,仔豚体长和体重分别增加59%和266%。约6个月大时,仔豚开始吃鱼;2岁左右完全断奶;3-5年长成成年海豚。
伊洛瓦底江豚的寿命约为30年。性成熟度被认为和生长速率正相关。像多数哺乳类动物一样,母豚投入大量时间抚育幼豚。从初生到7个月大,幼仔完全依赖母豚的营养;7个月后,幼豚留在海豚群,继续接受母豚喂食,但也捕鱼。这些海豚被认为在7-9岁时达到性成熟。伊洛瓦底江豚寿命大概在28岁左右。
虽然有时被称为伊洛瓦底江豚,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河豚,而是生活在靠近海岸、河口和河口的微咸水中的海洋海豚。它们在淡水河流中建立了亚种群,包括恒河和湄公河,以及它得名的伊洛瓦底江。分布范围从孟加拉湾延伸到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尽管它似乎没有冒险离岸。常见于婆罗洲岛的河口和海湾,从马来西亚沙巴的山打根到马来西亚文莱和砂拉越的大部分地区都有目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尚未对该物种进行过范围广泛的调查,也没有根据当地或区域调查对伊洛瓦底江豚的总数进行预估。统计上严格的丰度估计仅适用于该范围的一小部分。正如Smith(2017年)和Thomas和Gulland(2017年)总结的那样,从大到小列出的是:孟加拉国开放河口水域中有5,383头(2008年); 在孟加拉国孙德尔本斯红树林的水道中有451头(2006年);泰国湾达勒沿岸5年线横断面调查的平均值为423头(2015年);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湾是233头(2013年);在砂拉越的民都鲁-Similajau海岸线是189头(2015年); 印度奇利卡泻湖111头(2011年); Mahakam河77头(2016年)。在伊洛瓦底江是58-72头(2007年)。在湄公河,估计从2007年的93头下降到2010年的85头(2011年),到2015年的80头。对菲律宾马拉帕亚海峡的最新估计从2001年的77头减少到2012年的35头(2016年)。此外,根据照片识别的个体数量,由未标记个体的比例校正(2016年)。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巴厘巴板湾记录了大约50头个体的种群(D.Kreb,未公开的数据)。对于被列为极度濒危(CR)的五个亚种群中的每一个,以及印度吉尔卡湖的第六个亚种群,生殖成熟个体的数量估计少于50头。
来自婆罗洲其他地点的有限研究和数据,在记录了其他可能孤立的亚种群的情况下,表明与孟加拉国较大的亚种群相比,该物种范围内适合栖息地的大部分地区可能拥有非常小的当地亚种群,例如Sesayap河和加里曼丹河口的亚种群(估计有40-96头,有季节性波动)和沙巴的Cowie Bay估计有31头(2013年)。
老挝人和柬埔寨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伊洛瓦底江海豚是他们祖先的转世。甚至有人声称,海豚拯救了溺水的村民,保护人们免受鳄鱼的袭击。他们的信仰和经历使老挝和柬埔寨人民多年来和平共处。西加里曼丹人也有类似的故事,海豚是顽皮的孩子,吃了一锅为巫师准备的米饭,嘴巴被烫到跳入水中降温,后来却变成了这些海豚。
信奉佛教的高棉人和越南渔民都将虎鲸视为神圣的动物。如果被渔网捕获,他们会将海豚从其余的捕获物中释放出来。相比之下,穆斯林高棉渔民为了食物而捕杀它们。这导致海豚以识别该地区的当地语言而闻名,并且它谨慎地接近高棉穆斯林社区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