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逊河

更新时间:2024-09-11 16:09

伊逊河,一名“伊松河”,俗名“羊肠河”,北魏称索头水(因奚族索头部而得名),辽,北宋称柳河,明代称以逊河,清代称伊逊河。据《钦定热河志》载:“伊逊”是蒙语“九”的意思,是说这条河弯曲多,即“九曲河”、“羊肠河”或“伊逊河”。海滦河流域滦河的支流。

干流概况

伊逊河发源于围场县哈里哈乡翠花宫,流经围场县、隆化县,由承德市滦河镇大龙庙村(西地镇下湾子村)入滦河。全长220公里(一说全长211.5公里,一说214公里),集水面积6787平方公里(一说4254.44平方公里 ,一说6689平方公里)。河道坡降6.48‰,海拔高度为365~1700米。

其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哈里哈乡的翠花宫为其主要发源地,流经棋盘山、龙头山、围场镇、四合永。由四道沟乡横河流入隆化县。境内长度85.5公里。天然落差730米,流域面积为2485平方公里。伊逊河自老岭山东麓翠花宫南流经小南够厚,纳母子沟后始称伊逊河,南流至棋盘山,左岸纳五道川河,然后东南流经小锥子山,右岸有大唤起河汇入,8至龙头山右岸有道坝子河汇入,下流至围场镇左纳湖泗汰沟,有纳吉布汰沟,过围场后流至小簸箕掌在左岸有不澄河汇入,下至四合永镇合字村右岸由黄土坎河汇入,而后汇入庙宫水库,出库后左岸有四道沟汇入,至横河子村进入隆化县。

隆化县境内,伊逊河从本县唐三营镇石片村入境,贯穿全县中部,向南流经唐三营、张三营、汤头沟等乡镇,在隆化镇山嘴与伊玛图河汇流,至茅茨路村出境。县内流程80公里,流域面积1552.8平方公里。在隆化境内先后有东杨树沟、疙瘩营西沟等支流和最大支流蚁蚂吐河汇入。

伊逊河于隆化县二道河子入滦平县境、经红旗镇、小营乡、于双滦区西地镇(原滦平县西地乡,2009年7月,西地满族乡由滦平县划归双滦区管辖。2018年6月,西地满族乡撤乡设镇)与下湾子村与滦河镇大龙庙村之间入滦河,隆化县及双滦区内长48.5公里,河道坡降2.2‰,境内流域面积318平方公里,河川幅宽150~1000米,入境处集水面积6747平方公里。在滦平县内二道沟门附近右岸纳哈叭沁川。

水文特征

据《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承德市志》,伊逊河平均水深0.2~0.3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830立方米/秒。平均理化蕴藏量38472.5千瓦,为常年河。结冰期自十月中旬至翌年三月下旬。

据《隆化县志》,伊逊河枯水期流量为1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2486立方米/秒,现在河床宽30至180米不等,沿河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5条,汛期有少许水量汇入。

据《滦平县志》,伊逊河实测最大流量2020立方米/秒,发生在1958年7月14日,最小流量0.09立方米/秒,发生在1968年5月18日,多年平均流量1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14.60公斤/立方米,入境客水平均流量12.9立方米/秒,河口出境为13.9立方米/秒。

伊逊河历史上多次发生较大水灾,主要有(水文年)1886,1890,1938年等,据韩家营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大于7亿立方米的年份有1954、1956、1957、1958、1959、1979等年,其中1959年为最大,年径流量为16.0亿立方米。

主要支流

蚁蚂吐河,《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志》《隆化县志》称伊玛图河,又称“山羊河”。“蚁蚂”蒙语“山羊”之意。蚁蚂吐河发源于围场县的燕格柏、桃山及石桌子三个乡(一说大生堂及大柳塘一带),流经围场县西北部,从山咀村(隆化镇西山嘴)注入伊逊河,蚁蚂吐河水量变化较大,枯水期几乎干涸,洪水期洪量很大。流域面积2404平方公里,主河道长129.5公里。

上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此河为西北东南走向。有三条支流,即:燕格柏川、城子川和孟奎川。流经半截塔、下伙房注入隆化县。境内长62公里,流域面积149.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67米,水深0.2~0.5米,宽2~10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平均理化蕴藏量6551.4千瓦,沿河有引水渠道12条,积水潜流1处,扬水点3处,配套机电井189眼,总蓄提引水量0.031亿立方米。结冰期自每年十月中旬至翌年三月中旬。河基为沙卵石,属常年河。

下游隆化县境内,该河于西阿超乡北部的苏鲁入境,经步古沟、白虎沟、牛录、八达营、蓝旗等乡镇,到隆化镇西山嘴汇入伊逊河。中上游有4条15公里以上的支流,流域形状似纺锤,形状系数0.143。县内流程68公里,河床宽60至160米不等,县内流域面积1012.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470至1350米,沿途5公里以上的较大支流22条。该河水量不稳,枯水季节几乎干涸,洪汛期漫滩汹涌。年平均流量4.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567立方米/秒。河谷宽1000至1500米不等。全流域独牛录和自虎沟一带水土流失严重。隆化县西部有6个乡镇引伊玛图河水灌溉,控制全县面积的18.4%。有大渠7条,总长33465米,正常情况可灌溉10500亩土地,有水田8000亩。流域内设水文站2处,国家基本雨量站13处,下河南水文站为伊玛图河总控制站。

哈叭沁川,源于隆化县钱家沟,于冷水头南流入滦平县县境。该川在滦平县内长19公里,集水面积23.8平方公里,入境处集水面积12.2平方公里,入境处多年平均流量为0.03立方米/秒,河口处为0.22立方米/秒。县内白旗,红旗、小营、冯营子一带,河谷较宽,为500~1000米,小营与白庙之间,河谷较窄,并呈蛇曲状,河谷幅宽为150~500米,宜发展小水电。

治理开发

堤坝

隆化县隆化镇防洪坝工程。伊逊河由北向南沿镇西流过隆化镇。东有石灰窑沟、下甸子两条支流,自东向西横穿镇内,汇入伊逊河,其中下旬子支流(亦称北旱河)对隆化镇威胁最大。历史上隆化镇多次遭受洪水灾害。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城镇防洪。1950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拨5万公斤小米在西十字街西口沿闹海营方向,修筑1100米土石混石坝1条。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化,镇内“八一”社会同闹海营“七一”社沿1950年坝址重筑1200米长土石混合坝。1960年,存瑞人民公社阿拉营、下洼子大队各修400米长顺坝,和国家投资修建的大坝相连,增强了防洪能力。1964~1965年,国家投资10万元,沿隆化镇西伊逊河东岸修筑石坝1条。1969年,国家投资2.8万元,修筑城镇防洪坝,北起北旱河南沿,南至阀门厂西墙外,全长1500米,基深1米,顶宽1.5米。坡比前坡1:0.5,背坡1:1.5。1973年,国家投资修建城镇防洪坝。北起冷冻厂西北墙角,南至北旱河以北300米处,全长1500米,结构与1969年坝相同。1984年,国家投资10万元,用于伊逊河和北旱河防洪工程。对部分坝进行加高、加固处理。至此,隆化镇城镇防洪坝已成为一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1992年,鉴于隆化镇防洪坝坝损十分严重,防洪能力降低并多次决口,威胁隆化镇的安全,县政府决定对隆化镇防洪坝进行重修和改造。该工程由承德地区水利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处设计,隆化县水利局施工。1992年开工建设,1994年12月竣工。重建后的伊逊河防洪坝北起阿拉营村北,南至隆化镇南街地段,全长4638米,坝高3至3.5米。迎水坡为浆砌石护坡,水泥勾缝。坡面1:1,背面是经碾压的土砂,坡比1:2。坡顶宽3.6米,坝顶用水泥空心砖或水泥铺面,坝外设铅丝笼坝259道。有桥涵4座,人行台阶14条,泄水坝300米,连同北旱河防洪坝,总长已达6622米,在镇区形成了坚固的防洪体系。1995年经省市验收,达到设计标准。

滦平县伊逊河防洪工程。1954年国家投资7500元,帮助小营村修筑河坝。在由区村干部及水利干部组成的修坝委员会统一安排下,于是年10月20日动工,至1955年5月18日,在小营村伊逊河左岸修筑块石,砂砾料护地拦洪坝467.4米。保护该村312户,1189人,1061间房屋及2540亩土地,1958年,依据专署设计,修建白旗半崖子至红旗桥头护岸顶坝29座,小营至冯营子护岸堤防2750米。1960年,上游庙官水库建成蓄水,绥解了下游压力。1961年,沿河两岸社队掀起挡坝淤滩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红旗区委曾发出“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坚持5年至7年根治伊逊河,改造山地,变水患为水利,改变山区面貌的号召,并提出“集体、小型、受益、队办为主”的治理原则。是年至1963年全区共修建防洪坝13条,总长8200米。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在某些地段也存有挤占河道,影响行洪问题。1973年,经县水电局、公社联合划规,确定该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为916立方米/秒,设计水深3.5米,河道宽120~130米,拐弯处适当加宽,防洪坝为平砌石结构,顶宽2米,另基础1米,坝两侧各留有5米宽造林地,靠河一侧关键段每20~30米,设垂直于顺坝铁丝石笼坝1处,长3~5米。1974年,县革委下达《关于伊逊河河道治理的通知》,要求按规划拆除违章工程,3年基本完成治理,5年扫尾。此后在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中,基本实施了规划要求。1990年,防洪工程防洪堤坝总长达82.7公里,保护耕地9486亩,人均9312人。

水库

庙宫水库,位于围场县四道沟乡庙宫村城30公里的大石门村庙宫北,也称大石门水库,是滦河水系伊逊河干流上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70平方公里,总库容1.8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280万立方米,死库容1720万立方米,水库电站装机15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00万度。水库于1959年初建,1970年续建,1976年安全加固,1978年6月建成。由于水库淤积严重,2003~2005年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工程内容大坝、溢洪道加固和新增排沙洞等。水库工程主要包括:主坝、副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泄洪道、输水洞、排沙洞及电站等建筑物。庙宫水库建库至1995年,水库以下隆化境内开垦河滩地2.42万亩,扩种水稻4.4万亩,兴修护坝120余公里,灌区58条157公里。

钓鱼台水库,位于伊逊河支流布敦河中游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蓝旗卡伦乡望道石村的钓鱼台处,坝址上游流域长27.5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5.5米,坝顶长295米,宽5.4米,最大库容13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12万立方米。还包括溢洪道、泄洪洞、电站等主体工程。钓鱼台水库属于民办公助工程。1969年3月动工,由蓝旗卡伦、腰站两社和永合栈大队组织民工修建的。到1978年各项工程全部结束。先后完成了高25.5米,长295米的均质土坝;长126米、宽1米、高1.8米和长122.5米、直径0.75米的泄洪洞和发电输水洞各1条;宽52米最大泄量1365立方米/秒的溢洪道;长300米、宽3米的尾水渠槽和装机125千瓦的水电站。水库建成后,保护下游耕地1.5万亩,还给下游的庙宫水库减轻了洪汛压力。水库下游配有万亩灌渠,可灌溉耕地0.88万亩。是以防洪为主结合蓄水灌溉、发电,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二道川水库,库址坐落在伊逊河西侧支流二道川沟门。位于黄土坎乡大墙村的小石门营子上端,也称小石门水库。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3米,长242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60.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2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9万立方米,为小(一)型水库。于1958年2月破土动工,到1960年5月1日正式拦洪蓄水。水库建成后,因没有配建灌渠,使原设计的灌溉效益没有实现。同时,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到1988年,已减少有效库容89万立方米,占有效库容151万立方米的58.9%,水库起拦蓄洪水作用。

扣花营水库,库址坐落在伊逊河上游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莫里莫乡、扣花营村,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7.7米,坝长138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总库容55.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4万立方米,为小(二)型水库。水库建于1969年3月,到1972年拦洪蓄水。

黑山口水库,位于伊逊河上游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五道川乡城子村的黑山口,也称五道川水库。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2米,坝长342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47.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2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6万立方米,为小(一)型水库,水库于1975年10月1日破土动工,1977年9月拦洪蓄水,到1980年8月全部竣工。水库因没有配备灌渠设施,原设计灌溉效益未能发挥,仅起到拦洪、养鱼等作用。

电站

庙宫水库水电站,位于围场境内庙官水库坝下,距隆化界3公里。由庙宫水库管理处直接管理,隶属于承德地区行署水利局(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后隶属承德市水利水保局)。1959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1962年完成水库初建任务和电站输水洞建设工程,1973年完成电站土建工程,投资362.5万元。1978年8月1日开始发电,接受隆化电力局调度。水库电站装机3台,共1500千瓦,年发电量866万度(按50%保证率);1979年6月1日并入隆化10千伏电网运行。1980年建成1.2公里35千伏梯接线路和变电站,变比为6.3:35:10千伏,主变容量1800千伏安。1981年1月1日,并入35千伏电网,向隆化县二道窝铺35千伏变电站和围场四合永110千伏变电站送电。1985年7月2日,围场县四合永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出线套管起火拉路,造成庙宫水库电站1号、3号发电机组烧毁。经抢修,7月14日2号机组恢复发电,8月17日,1号、3号机组投入运行。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

庙宫水力发电站,庙官水库坐落在伊逊河上游,位于围场县城南部四合永、黄土坎、四道沟三个乡交界处,集雨面积2400平方公里,为后坝引水式。引水渠道长327米,水头30.2米,设计流量7.26立方米/秒。于1978年建成投运,有水轮泵及发电机各三台,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年发电量为588万千瓦时,年利用3920小时,该站是境内最大的水电站。

钓鱼台水力发电站,坐落在伊逊河系布敦河中段。位于县城东南部的蓝旗卡伦、腰站两乡的交界处。水库电站为后坎行水式,于1973年投入运行,最大水头为23米,水电洞流量为每秒0.79立主米/秒,一台HL300--WJ35型水轮机配TSwH59/41—8型发电机和TT—75型自动调速机,装机容量为125千瓦,年发电量为22.6万千瓦时。

扣花营水力发电站,扣花营水电站位于哈里哈乡扣花营村,围场至机械林场公路西侧,属伊逊河水系。于1971年建成投运,装机容量为14千瓦。因无输出线路,发电仅供水库自用,1977年因设备失修而停止发电。

灌溉

庙宫灌区,是隆化县唯一万亩灌区。1964午动工兴建,1968年完成配套。以河道为主干渠,辖千亩以上灌渠16条,全长75公里,千亩以下灌渠42条,全长82公里,设有大小建筑物3500座,控制灌溉面积60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55万亩,其中有稻田5.4万亩,是承德地区水稻主要产区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