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1 16:45
伍镜湖,铁道工程专家、教育家,铁道工程教育的先驱。开拓并充实了铁道工程学科的教学内容,奠定了中国自己培养铁道工程建设人才的基础。在唐山交大(今西南交通大学)执教40余年,治学严谨、爱国爱校、鞠躬尽瘁,被誉为唐山交大“五老”之一”,培养出大批中国早期的土木、铁道建设人才。为铁道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铁道工程专家、教育家,铁道工程教育的先驱
伍镜湖,字澄波,广东台山人,1884年5月29日出生。父亲及伯父都是旅美华侨。他幼年读过私塾,13岁时和哥哥同去美国依父亲生活,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只能半工半读,先入美国麻省西林市立小学,后升人西林市立中学,1908年毕业。族亲允予资助,才得以报考大学。当年考入美国纽约州伦塞勒工科大学(Rensselaer Polytechnie Institute),读大学时他仍利用假期打工挣钱,并在德拉瓦汉河铁路公司实习,1912年夏大学毕业,得土木工程师学位。毕业后又在德拉瓦汉河铁路公司工作。他切身体会到美国白人轻视有色人种,歧视华侨,留在美国犹如寄人篱下。当时中国已开始兴建铁路,正缺工程人才,在民族自尊心与建路兴国初衷的促使下,他决定离美回国。
1913年夏,伍镜湖回国任川汉铁路汉口宜昌段任助理工程师。1914年转入京绥铁路任工务员。这时伍在北京巧遇在美国时的友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赵仕北,邀他到学校任教。他遂辞职离开铁路,于1915年暑假后来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通大学前身,今西南交通大学)任教。从此再未离开,即使随学校颠沛流离也未曾动摇,被誉为唐山交大“五老”之一”(唐山交大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既有使人敬佩的学术造诣,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教师团队中的五位杰出代表人物,被广大师生尊称为五老,记有罗忠忱、顾宜孙、伍镜湖、黄寿恒及李斐英)。伍镜湖长期担任唐院土木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是讲授铁路工程专业课的第一任中国教授。他还曾担任土木系系主任、总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并曾短暂代理过院长,1952年夏改任研究教授,1955年退休,1974年8月9日病逝于唐山,享年91岁。
1884年5月29日 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
1897-1908年 半工半读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西林市立中学。
1908-1912年 美国纽约州伦塞勒工科大学,获土木工程师学位。
1912-1913年 美国德拉瓦汉河铁路公司实习。
1913-1914年 由美国回国,任川汉铁路汉口宜昌段助理工程师。
1914-1915年 京绥铁路工务员。
1915-1937年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教授。
1937-1946年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湖南湘潭)教授;国立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联合学校(贵州平越今福泉县)教授;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贵州平越今福泉县、后迁四川璧山丁家坳)教授、教务主任。
1946-1955年 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教授。
1955年 退休。
1974年8月9日 病逝于唐山。
1915年夏,伍镜湖到唐山交大后,先后教过道路工程和工程图画、平面测量,测地学、天文学等课程,并带领暑期测量实习和水文测量实习、铁路测量和野外测量实习。1921年后还讲授铁路测量及绘图、铁道工程、铁道经济、铁道工程、铁道管理等课程,并带领测量实习和指导毕业设计。伍镜湖学识渊博,毕生从事铁路工程高等教育,开拓并充实了铁道工程学科的教学内容,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基础。唐山交大自1910年起采用4年学制,学生毕业前应完成毕业论文一篇,西南交大图书馆现存1922至1948年毕业论文200余份,其中由伍镜湖指导者有数十份之多,其中绝大部分是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含勘测)。选题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按照实际工程的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锻炼,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伍教授这种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选题思路,对学生的成才很有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伍镜湖教授非常重视吸收先进技术,善于把国外杂志上刊载的新技术、新理论,融合于课程讲授中,并编写讲义对教材进行补充和订正。他不仅重视学生对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并且强调基本概念的运用和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判断能力。他擅长指导学生在野外的测量实习,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认为测(量)绘(图)算(计算)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严格培养和锻炼。他这种重视实际,治学谨严的教风,对当年唐山交大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承担实际工作,很快作出成绩,走在许多学校毕业生的前头,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自1915年至1952年,唐山交大土木系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其中知名者如茅以升、林同炎、林同骅、黄万里、张维、严恺等)很多都曾是伍镜湖教授的学生。中国早期的铁路建设专家,大多毕业于唐山交大,其中伍镜湖教授的学生为数不少。伍教授常说:学生的成就,就是对教师的最高奖赏。校友们对中国铁道建设的贡献,实现了伍镜湖教授教育救国的爱国之心。
伍镜湖在教学活动中,既能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他严肃认真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是有口皆碑。
他带领测量实习,终日往来于各测量小组检查,随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指出学生操作中不足之处及应注意的要点。这种严格要求、负责认真的教风,老而弥坚,直到退休前年届古稀时,仍和壮年一样,当年身受教益的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他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执行,决不通融。考试判分相当严格。如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侵入冀东,4月22日学校被迫南迁上海,1933届毕业班学生都在上海通过考试后毕业离校;惟独江大源同学前一年在水文测量实习中,因患病就医未能参加全过程,缺少此项成绩;江虽在上海通过了所有课程的考试,但伍教授仍要求江随下班同学于暑假去塘沽补作此项实习;在江补做实习并经伍亲自检查给予通过后,才补给成绩并签字通知注册组,发给江毕业证书。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南迁湘潭杨家滩,部分进步同学奔赴敌后参加抗日。1938年7月土木系二位学生由新四军返校,学校因他们系参加抗日活动,准予自修补课参加毕业考试。考试结果,除伍镜湖教授的号志学只有36分外,其他各课均及格;根据学校规定考试成绩不足40分者,需要补修不得补考,伍教授坚持此项校规,于是这二位同学直到1939年在贵州平越补学号志学后,才毕业离校。唐山交大在逐步形成严格要求的校风方面,伍教授身体力行树立了良好榜样。
他关心爱护学生和朴实无华的敬业精神,流传下来很多轶事趣闻,至今让人称道。考试作弊是绝对不能宽容的,上午发现下午就出布告开除。为了防止学生考试时在厕所内传递信息,学生上厕所他总是陪同前往;学校在平越时没有电灯照明,下午考试时,他就自备蜡烛,为学生点燃蜡烛照明。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武汉,南下湘北进犯长沙,学校自湘潭杨家滩西迁桂林后,12月2日遭到日机轰炸,学校的仪器、图书、档案损失殆尽,80余名同学的行李衣物也全被炸毁。12月中旬到达柳州后,寒凝大地,丧失行李的同学非常困难,伍镜湖预支了他个人的薪金,为困难同学添置衣被,师生情谊让人感动。
伍镜湖和同学有着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例如“五·四”运动前后,学生许元启、朱泰信等组创“人社”,编辑并发行刊物《科学的唐山》,前后出刊36期,每册只售铜元3枚,不敷成本,经费大部分需要自己解决。许、朱曾请伍镜湖担保向交通银行借款,历时数年才陆续还清借款。又如1944年春,学生欢迎曾在唐山交大任教的美籍教授伊顿(P.Eaton),要书写欢迎标语,当时英语相当好的学生颇不乏人,但对英文标语的写法却心中无底,最后还是向伍教授请教才解决了问题。这些事例说明,伍镜湖教授深受学生爱戴和信赖。
1939年6月21日是旧历端阳节(五月初五),正是伍镜湖教授的55岁寿辰。在平越偏僻的山区,土木系同学为了对恩师表示崇敬之情,特开会祝贺。毕业班的戴根法、朱定一等想向恩师送幅对联,拟出上联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伍教授五十五岁大庆”,下联虽未对上,却表现出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1951年端午节,伍教授带领土木系1952届学生在唐山西山进行测量实习,曾是伍教授学生的马誉美、熊大道和其他一些老师特设筵恭贺恩师67岁寿辰,伍教授坚决不去赴筵,一定要亲自带完实习。事情虽小,却反映了伍教授严肃负责的敬业精神。
1913年夏伍镜湖是怀着民族自尊心,准备报效祖国而离美回国的。1915年也是抱着教育救国的初衷,投身铁路教育事业的。他在1939年给毕业班同学的讲话表明他爱国爱路,敬业育人的可贵风貌。他教诲学生说:“中国需要很多Specialists(专家),你们要有志气,离校后争取早日成为专家,为国效力。遇到重大技术问题时,专家应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轻易让步。须知不坚持正确意见往往导致工程蒙受重大损失,在岗位的专家都有责任。你们要记着:自己既然在位,就有责任不使工程蒙受损失,要坚持正确的意见。无法坚持正确意见时,宁可辞职,这才是真正负责的态度。”当时在场的很多同学都终生铭记伍教授的教诲。1952年的“三反”运动开展起来,他非常拥护,他说:“中国从古以来虽知道应该反贪污,却没有听说过能发动群众、全国上下一起动手反贪污。现在能够开展这样的运动,实在太好了,中国将大有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参加运动。”伍教授这些讲话,体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声。
1948年春,唐山交大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反动派密谋镇压。伍教授当时兼任教务主任,听到本校有十几位同学列入黑名单的消息,遂约训导主任林炳贤向驻军负责人交涉,表示:“本校学生运动比较平稳,不会出什么问题,希望当局不要捕人”。4月9日黄昏,乘卡车数辆的军警包围学校,企图镇压不断高涨的学生运动,学生闻讯后立即集合在校内游行,迫使军警撤离。8月19日晚11时,突然有大批军警包围学校,学生紧急集合,编为纠察队,校门紧闭并加锁以防军警冲入;次日由林炳贤教授提醒孙梁:当局已注意你和施不为,你们要当心。21日晨,施不为、黄健德、陈秋英、蒋良海等进步同学,就秘密离校,投奔了解放区。伍镜湖等老教授,作为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为保护自己的学生,尽到了他们应尽的职责。
1980年西南交通大学在四川峨眉为伍镜湖教授举行追悼会,时已84岁高龄的前校长茅以升献给伍教授的挽联是:
六十年以校为家、安危不移,一生律己严、课业勤、治学谨;
三千里经湘历桂、风雨共渡,长忆梅林秀、漓江碧、黔山青。
这是对伍老爱国爱校、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道德风范和随校长途迁徙,在湘潭、桂林、平越与学校风雨同舟坎坷经历的写照,也反映了广大师生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