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5 21:33
春温,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临床以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治宜清泄里热为主,方用黄芩汤等。如兼有恶寒头痛,则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以表里两解。如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则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以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如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均可参用风温治法。一说本病亦属新感温病(见《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
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初起即出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
本病由于冬令人体精气失于固藏,感受寒邪,伏藏于里,郁久化热,至春阳气动泄,伏热外发;或因再感时邪引动伏热而发病。
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交。
2.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或气分或营分等里热证候。
3.热象偏盛,极易出现动风、动血、痉厥等危重表现。
4.病程中伤阴突出,易见真阴耗竭、虚风内动等证候。
春温与风温的鉴别要点
春温是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诊断要点主要应抓住初起即见里热盛的证候特点,结合发于春季进行审辫。春温和风温都发生于春季。风温病的病因是风热病邪,感邪后即发病,因而在初起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之肺卫表热证;春温病是温热病邓自内外发所致,初起即可见身灼热、烦渴,甚则痉厥、发斑等里热证候。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证候。
春温由新感引发者,初起可见表里同病,有恶寒、无汗或少汗之表证,易与风热感冒相混淆。但风热感冒不特发于春季,四季皆可发生,以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等肺卫见症为主,里热症状不明显。在恶寒消失后,其发热等症亦随之减轻,一般5-7天即愈。春温则特发于春季,发病急,病情重,以突发高热、烦渴、尿赤、斑点隐隐等里热炽盛见症为主,短暂的恶寒消失后,里热证候反而转盛,甚至很快出现神昏、发斑或厥脱等症。病程也明显长于风热感冒。两者应详加鉴别。
由于感邪有轻重,正虚有微甚,分析归纳其临床表现,则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血分之别。发于气分,少阳可见寒热往来,或但热不寒,口苦溲赤;发于气分,阳明则呈壮热口渴,兼腑实则便秘唇燥;发于营分,可见舌绛心烦,身热夜甚,或热闭心包,神昏谵语;发于血分,则显发斑,吐衄。由于春温系伏热为患,故最易伤阴;热伏阴伤,易见热盛动风。后期多致肝肾阴虚。如时邪引发,则必兼表证。
本病以清热养阴为原则。如《温热逢源》详注难经伏气发温诸条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热在气分,宜清热养阴;热在营分,应清营透热;热盛动血,须凉血清热;热极动风,应凉肝熄风;肝肾阴虚,宜滋肾养肝;如兼表证,则清里解表。《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春温一证……,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春温》说:“兼阴虚者,当其发表,清解,降下之时,皆宜佐以滋阴之品。”
1. 卫气同病
主证:恶寒无汗,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病机:邪袭肺卫,内有郁热,卫气同病。
治法:疏表清里。
方药:葱豉桔梗汤。里热盛者可加生石膏、知母、黄芩。
2. 邪郁少阳
主证:发热,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喜呕,胁肋疼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病机:邪郁少阳,气机不利,胆热上蒸。
治法:清利肝胆,和解少阳。
方药:蒿芩清胆汤。若胁肋疼痛较重,可加柴胡,郁金;胸闷,时时欲呕者加陈皮、半夏、竹茹。
3. 邪入阳明
主证:身热汗出,口渴喜饮,面红耳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
病机:阳明热甚,耗伤阴津。
治法:清泻阳明。
方药:白虎汤。若有脘腹痞闷,大便燥结,苔黄燥,脉沉实等阳明腑实证者,则以增液承气汤泄热通便;气阴两伤者,可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4. 邪入营血
主证: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病机:邪热入营,耗伤阴血,神明受扰。
治法:清营泄热,滋阴养液。
方药:清营汤。若见高热躁扰,吐衄发斑,舌红绛而干,脉细数等热盛动血之证,则以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化斑;热闭神昏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5. 气营(血)两燔
主证:壮热,
口渴,头痛,烦躁不宁,夜寐不安,甚则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病机:气分热邪未尽,营血热邪已盛,气营两燔。
治法:气营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热盛动血见吐衄发斑者,则以化斑汤清热凉血化斑。阴伤口渴者可加天花粉、石斛;热闭神昏者可合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6. 阴虚火炽
主证:身热口干,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腰痠耳鸣,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病机:阴虚火旺,烁伤阴液。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心烦失眠者可加酸枣仁、莲子心。
7. 虚风内动
主证:身热倦怠,五心烦热,手指蠕动,瘈疭,脉沉弦细。
病机:热烁真阴,肝肾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加减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8. 邪伏阴分
主证:春温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神疲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温病后期,正气虚弱,余邪伏留阴分。
治法:养阴透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虚热不退者可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神疲体乏者可加人参、沙参、五味子;热病后期,津伤口渴者可用竹叶石膏汤。
1.单验方
(1)香蕉根、蜂蜜各适量。把香蕉根洗净、捣碎,用洁净沙布绞取汁液1500~2000毫升,加蜂蜜调服。适用于春温初起发热口渴,心烦尿赤之气分热证。
(2)鲜荸荠 250克,苋菜50克,冰糖适量。将荸荠洗净、去皮,与苋菜、冰糖同煎,吃荸荠喝汤。适用于春温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之营分有热之证。
(3)水牛角50~100克,地龙9克。将水牛角切片,先煎2小时,再加地龙同煎30分钟。每天1剂,分2次服。适用于春温高热躁狂,甚者吐衄便血或肌肤斑疹之血分热盛之证。
2.针灸:高热者针刺大椎、曲池、合谷或十宣放血;痉厥抽风者针刺人中、合谷、太冲、内关、后溪、涌泉等穴。
1.本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应及时救治,清热保津。
2.高热时结合物理降温,防止痉厥抽搐。
3.神昏惊厥时,要加强护理,及时祛痰,保持呼吸通畅,防止气管堵塞。
4.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以半流饮食为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