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林应制

更新时间:2023-08-30 22:44

《伏虎林应制》是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作品原文

伏虎林⑴应制⑵

威风万里压南邦⑶,东去能翻鸭绿江⑷。

灵怪⑸大千⑹俱破胆,那教⑺猛虎不投降。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

⑵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

⑶南邦:南方的邦国。

⑷鸭绿(lù)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⑸灵怪:妖魔鬼怪。

⑹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⑺那教:怎教,怎能使。

白话译文

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创作背景

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八月,辽道宗上猎秋山,萧观音率妃嫔从行,至伏虎林,帝命后赋诗。萧观音应制作此诗。帝大喜,出示群臣曰:“皇后可谓女中才子。”次日上亲射猎,有虎突林而出。上曰:“朕射得此虎,可谓不愧后诗。”一发而殪,群臣皆呼万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项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名家点评

江苏大学教授刘达科:《伏虎林应制》该诗以辽国皇家贵族的游猎生活为题材,反映了辽人以勇武立国的精神和北方游牧民族怙强恃勇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契丹妇女豪健尚武的“丈夫气”,出语桀骜,想像奇特,语势磅礴,气格劲猛,意境宏阔,风格粗犷,体现了契丹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感情。它虽出自女性之手,但辞雄格高,刚方强悍,有如大漠雄风,势欲压倒须眉。(《辽金元绝句诗探骊》)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和谈:从气势来看,绝不逊于刘邦的《大风歌》,当时中原男性作家的诗作都罕有其匹。(《论辽代契丹作家汉语创作的特色》)

原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子彬:诗意气盖山河,有翻江倒海之势。(《“谁教生得满身香”——读纳兰词漫谈懿德皇后萧观音人品诗作》)

作者简介

萧观音(1040—1075年),契丹族,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小字观音。辽大康元年(1075年)11月,因宫廷倾轧,被赐自尽。她工诗善谈,能自制歌词,琵琶弹得很好。她的诗和词都受到汉民族文学的影响,是传世作品最多的辽代作家。《焚椒录》存其诗4首,词10首,文1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