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致

更新时间:2024-05-21 17:35

休致,汉语词汇。拼音:xiū zhì 释义:.1、官吏年老去职。 2.泛指辞官。

释义

.1、官吏年老去职。 2.泛指辞官。

出处

王禹偁《高闲》诗

例句

1、官吏年老去职。

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

元 方回《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之一:“弱冠至休致,日须成一诗。”

《明史·选举志三》:“有学识才干者辟赴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以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三回:贤契们不必介怀,只恐朝廷放不下我;若能休致,老夫倒得个安闲自在

负曝闲谈》第四回:“在 苏州 颇结交得两个势要:一个叫 潘明,是位丁艰回籍的太史公;一位 李百德,是位原品休致的臬台。”

近代史资料增刊《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与外国侵略者往来信函选录》祁龙威 说明:“史致谔‘休致’后,寄居 常州。”

2.泛指辞官。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有中散大夫 吴执中 者,少年登科。皇祐 初,已作秘书丞。不乐仕进,觅休致。”

清 褚人获《坚瓠五集·神仙太守》:“华亭 张东海 为 南安 太守,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壮年休致,子皆成名,殊无一事累心。”

休致的年龄规定

我国古代,在唐、宋、明朝基本都沿用周朝以来“大夫七十而致事”的传统,即官员通常在七十岁退休。

在清朝,对休致的年龄标准作了更细致的区分:二、三品官员,65岁以上者列入“老”班,由吏部引见(即带领到皇帝面前谈话,由皇帝亲自鉴别是否已经年老体衰),如判定为已经衰老,即可能提前休致。

而对于教育相关官员,如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可以经批准后,留任5年,即延至75岁退休。

休致后的待遇规定

官衔品级

通常,三品以下官员休致后,保持原有品级不变。但倘若官员已经年老、有疾应休致而未主动提出,被强令休致;或未及时提出休致者,可能会被降低品级休致。

俸禄

通常,休致后的官员不再领取朝廷俸禄。但是,三品以上官员,经批准后,可以享受全俸、半俸的特别待遇。如果是因为被参劾等原因勒令休致者,则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再用规定

如果某官员是自行上书请求休致,则可能在已经休致之后被朝廷重新启用。如薛允升,即被起复后任刑部尚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