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更新时间:2023-04-11 21:2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

定义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观光农业乡村旅游

朝阳产业

缘起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无论在其发展模式、发展特色还是在发展规划、发展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就,为今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不可避免的也逐渐显现一些问题,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有以下表现:

缺乏统筹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所在地,很多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因此,资金不充足,导致很多乡村旅游缺乏合理规划,甚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详细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其发展,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形象、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布局、发展目标不明确,这样很容易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与初衷出现偏差。

旅游产品独特性缺乏

乡土气息是乡村旅游的特质,也应该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打造对象,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忽视了这一点,逐渐趋于大众化旅游,造成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忽略了乡村旅游游客的参与性项目,而只是单纯地满足游客旅游的最基本的六大要素。对于项目地文化、民俗的深度挖掘不到位,长期下去,这些基本旅游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本无法支撑其长久有效发展,也是乡村旅游今后发展的一个瓶颈。

资金回收期较长,经营效益不理想

乡村旅游的白炽化发展,导致其盲目开发,缺乏对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的合理预算,即便进行合理预算,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偏离规划目标,导致实际的投资回收期遥遥无期,加上很多乡村旅游旅游宣传意识薄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这是任何旅游发展致命的弱点,结果是旅游地经营效益不理想,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乡村旅游发展的季节性导致资源的浪费

大众旅游中出现的旅游旺季“人看人,人挤人”,旅游淡季“旅店关门、旅游基础设施搁置”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一性、乡村旅游观光化发展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营销策略的不到位等原因所导致的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所致。

“硬”服务与“软”服务均有待提高

“硬”服务是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的基础配套设施,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乡村旅游发展所在地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发展旅游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也是,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同样,旅游服务等“软”服务虽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提高,但是要支撑其继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环境保护措施

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自然环境为代价。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乡村休闲旅游,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有序有理有节制

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建设有序的开发,出台一些开发的法律法规的文件,按法律法规去做。贯彻对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原则。做到开发前的调研和可行性开发的科学论证,开发规划要先行的原则,做好可持续的发展论证和充分的市场调研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保护环境和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环境为依托就没有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因势利导资源优化的利用现有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达到和谐与自然的统一。

环境承载能力布局预警制

休闲旅游的环境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需在旅游环境和承载能力内去做旅游的规划方案。使美学价值的损减,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值,测定承受旅游的接待人数。

增强意识加强观念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开发模式

“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 “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开发模式

这类乡村旅游开发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又各司其责,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本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农户+农户”开发模式

“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开发是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这种开发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股份制开发模式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可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公积金的积累完成扩大再生产和乡村生态保护与恢复,以及相应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到乡村的公益事业(如导游培训、旅行社经营和乡村旅游管理),以及维持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等。同时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分配。通过“股份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把社区居民的责(任)、权(利)、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的保护,从而保证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设计模式

个体农庄

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将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开发设计。

主题农园

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企业庄园开发

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

产业庄园发展

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如薰衣草庄园等,产业庄园既要体现产业化生产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当然除了以上模式外,还有以民俗村、农家乐、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生态环境和科普教育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开发设计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开发设计,“乡村性”是其灵魂,“可持续性”是其原则,既要遵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合理开发,科学开发设计。

书籍简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丛书》的作者是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和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其著作成果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

本套丛书的特点是:

系统性:丛书系统的阐述和总结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过程、现状、类型与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态势。

综合性:丛书围绕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内容涉及地理、景观、旅游、农业、生态等多专业领域,具有综合性。

实用性:丛书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又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注重理论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创新性:丛书瞄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注重理论探索与应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 作为全国第一部以高校教材的形式全面而系统研究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科学论著——骆高远主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1世纪旅游管理学精品图书)》,于2009年3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全国高校旅游类专业的热捧,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它是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也是浙江省高校旅游专业(包括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多年来,该著作已经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隔7年以后,由于国际、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我国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故迫切需要对原有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重编、改编和提升,以确保教材内容不落后、有创新,并在国内培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休闲农业与休闲经济、创意农业与乡村景观、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与中外现状、休闲农业规划开发及经营管理、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及经营管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九个方面的内容,最后以几个休闲农业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的终结。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国际、国内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变化及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经营、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

作者简介

骆高远,男,汉族,1964年生,浙江义乌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旅游资源评价、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曾应邀访问德国、法国、荷兰、韩国和新加坡等,并应邀赴南非和肯尼亚做学术报告和考察调研。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站位更高,意义更大

二、内容更细,政策更实

三、主动作为,推动发展

第一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二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三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

第四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简史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章 休闲农业与休闲经济

第一节 休闲农业

一、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分类

三、休闲农业的功能分区和特点

四、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与优势

五、我国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第二节 休闲经济

一、休闲经济的概念及成因

二、休闲经济的特征与本质

三、休闲经济的标志与意义

四、休闲经济的问题及影响

第三节 我国“十三五”时期休闲农业发展展望

一、我国“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我国“十三五”规划给休闲农业带来的机遇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迎来休闲农业发展的高峰

第三章 创意农业与乡村景观

第一节 创意农业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及意义

二、创意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三、创意农业的作用及模式

四、创意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乡村景观

一、乡村景观概述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现状及前景

三、乡村景观规划

四、乡村景观评价

第四章 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

第一节 都市农业

一、都市农业概述

二、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

三、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

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的差异

五、我国的都市农业

第二节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三、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五章 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

第一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三、生态旅游的标准

四、生态旅游的特征

五、生态旅游资源

六、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七、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前景

第二节 民俗旅游

一、民俗旅游概述

二、民俗旅游资源

三、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前景

第六章 乡村旅游发展与中外现状

第一节 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和现代乡村旅游的兴起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乡村旅游的兴起

第二节 中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第七章 休闲农业规划、开发及经营管理

第一节 休闲农业规划

一、休闲农业规划理念

二、休闲农业规划的原则

三、休闲农业规划的内容

第二节 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地域分异规律

二、增长极理论

三、点一轴理论

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五、农业区位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

一、休闲农业开发的区域背景

二、几种常见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第四节 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

一、休闲农业的经营理念

二、几种常见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三、推荐模式——复合型休闲农业园

第八章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

第一节 民俗旅游开发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二、比较法

三、综合法

四、形象定位法

五、市场预测法

第二节 我国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应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一、开展民俗旅游的意义

二、民俗旅游的开发原则

三、民俗旅游的开发思路

四、民俗旅游区的开发模式

第四节 民俗旅游区的经营管理

一、民俗旅游区的保护对策

二、民俗旅游区的管理模式

三、民俗旅游的营销策略

第九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

第一节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一、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

二、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模式

三、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状况

一、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概况

二、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五、园区发展思路和建设基本原则

六、园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七、园区的分类

八、园区建设的意义

九、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内涵

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 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经营管理

一、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

二、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类型

三、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办法

四、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

第十章 休闲农业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四川“五朵金花”旅游区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发展条件

三、规划思路与发展方式

四、发展定位与目标

五、主要旅游产品

六、成效与作用

七、经验分享

第二节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一、示范园概况

二、示范园功能分区

三、发展成果

四、经验分享

第三节 宁波滕头生态旅游区

一、滕头概况

二、滕头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

三、滕头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

四、滕头的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总结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