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9 15:47
战国·韩非后人《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优柔寡断”。
卫献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非常骄横粗暴,因而不得人心。
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大难临头,逃到了齐国避难。宁惠子和孙文子赶跑了卫献公以后把持卫国朝政,掌握着国家大权。但是,当宁惠子病重临死的时候,他又非常后悔,感到驱逐国君是大逆不道的事。于是就嘱咐他的儿子宁惮子一定要把卫献公接回来,以此洗刷耻辱,宁惮子保证一定照办。
卫献公虽然在齐国流亡,可是并未甘心失败。他得知宁惠子死了以后,就派人和宁惮子联系,向他保证自己只要能回国就行,一定不干涉朝政,仍由宁惮子掌管国家大权。于是,宁惮子就很痛快地答应了让卫献公回国。
然而,朝中的大臣们都反对接卫献公回国复位。大夫右宰谷从齐国会见了卫献公回来后,便拜见宁惮子,对他说:“献公虽在外逃亡12年,可他那骄横粗暴的癖性并没改变,如果让他重新复位,我们大家也就死到临头了。”
大夫叔仪也劝告说:“你们宁家对待国君的态度,还不如下棋来得认真。下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就很难战胜对手。更何况对待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如果摇摆不定优柔寡断,一会儿把他赶跑了,一会儿又把他接回来,这样必定要遭来大祸的。”
宁惮子一意孤行,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他以宁惠子的遗嘱为借口,不顾大夫们的劝告,到底把卫献公接了回来。卫献公回国复位后,时刻没忘自己被驱逐国门这件事带来的耻辱,他十分仇恨宁惮子,决心伺机报仇。后来,卫献公终于借助公孙免余的力量,杀了宁惮子全家。
一个渴望成功的人,一定要有坚决的意志,不可染上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恶习。在工作之前,必须确定自己已经打定主意,即使遇到困难与阻力,即使出现一些错误,也不要有怀疑的念头。处理事情时,事前应该仔细地分析思考,对事情本身和环境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做出决定,而一旦决定了,就不能再对事情和决定有任何怀疑和顾虑,也不要管别人说三道四,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可以了。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但不能因此心灰意冷,应该把困难当教训,把挫折当经验,要自信以后会顺利些,这样成功的希望才会更大。
机会只敲一次门,成功者应该善于当机立断,抓住每次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切记要正视自己的不足,纠正优柔寡断的短板,抛弃迟疑不决、左右思量的不良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命运的垂青,最终获得成功。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获得成功的机遇。很多时候,机会成本远远超过错误成本,所以宁可做错,不可不做。
成文用法
“优柔寡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明·陈子龙《兵垣奏议·恢复有机疏》:“其始也,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令,皆近于优柔寡断,弛缓不张。”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二回:“这位胡统领最是小胆,凡百事情,优柔寡断。”
王愿坚《亲人》:“这位身经百战的司令员,从来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过去,多少次战斗,多么复杂的情况,他总能够果断地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