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4 14:49
会戏,由各京剧戏班的名角集中在一起, 为庆贺盛大节日或喜事而举行的专场演出。
寺庙神会的定期演出。陕西在汉代就有“祈名岳,望山川”,“卫保散腊,倾盖社场”的“戏倡舞像”风俗(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清代:“每村多醵金集会。春秋暇时,必演戏三日,或曰酬神,或曰还愿,实则人民娱乐之一种耳”(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陕西各市、县、乡镇会戏的名义、会期与演出的规制不尽相同。如渭南市下部镇每逢四月八日为佛祖生日会,开场戏规定演《郭瑷拜寿》,接着由会首点戏、选把式(名演员),转至抬爷楼作供奉演出。柞水县四月八日为城隍爷生日的城隍庙会;勉县则以四月二十八日为城隍会;同州府的城隍会却为八月初二;渭南市大钟寨西岳庙会戏,第一天先到华阴西岳庙唱三折神戏,演出结束,把预先扎制的神楼抬至城隍庙内作供奉演出。大荔县每年从正月初九城北十家庄“上九会”(正月初九敬九天玄女神)起,会戏不断,如正月十五日火神庙会,四月初八麦黄会,八月初二城隍庙会,九月十三关帝庙会,十二月初五娘娘庙会,每年竟有十多次,凡会必有戏。少则一台,多则两台。一般会戏多为三天四晚,有的七天七夜,或时间更长。此外,有些会戏多为季节性的物资交流会,如南郑县天台山、佳县白云山会、关中各县的“冬至会”及勉县“清明会”等,都与神佛名义无关。
旧时易门坝子划分为九个会,各会农田均以大龙泉水灌溉。故办理会戏均由实有农田亩积不同的各会循序独办或联办。每年循序举办,周而复始。民国二十五年
河北省定兴县贤寓调产生于当地民间花会的“斗乐”现象。它立足于本地方言,大量吸收蹦板等当地流行剧种的营养,逐步发展而成。贤寓调不仅为北京以南、保定以北的定兴方言区百姓所津津乐道,而且为宣传抗日、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解放后,贤寓调被大剧种的光辉所掩映。特别是“文革”期间。样板戏一统天下,贤寓调几乎被人遗忘。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环境的变迁,与许多传统戏曲一样,贤寓调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几近灭绝。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这个地方小戏重新为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