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7 23:45
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是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即精神上的动力要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现代会计职业首先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1)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重在社会对个人的“防范”,理论对欲望的“束缚”的他律阶段。(2)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会计工作职责转变为会计人员内心首先感与首先行为准则的自律;(3)职业良心在职业目标的统帅下融为一体,职业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高度统一,外在导向的价值目标定会计职业首先守则,加强会计职业首先教育,能主会计人员增进会计职业修养三位一体,是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首先风尚和改善会计职业,并卓有效地保证其他会计规范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
(2)会计工作态度。会计工作的职业特征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时,既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这是会计人员履行职责义务的基础。
(3)会计职业责任,即会计人员担任某项职务或从事某项工作后就应承担(或被赋予)的相应义务。职责与职权相互关联。会计职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主要标准。
(4)会计职业技能,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要的知识以及所需要的工作能力与经验。它是会计人员圆满完成会计工作的技术条件。
(5)会计工作纪律。保密性、廉正性(正直、诚实、廉洁)与超然性既是维护和贯彻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也是评价会计行为的一种标准。
(6)会计工作作风。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力量,是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连续贯彻的体现。在工作中严谨仔细,一丝不苟,勤俭理财,严格按会计规范办事,自觉抵制非首先因素的侵袭等等,均是良好的会计工作作风。
(1)指导功能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职业道德能指导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方向,表现出会计职业道德的指导功能。会计职业道德指导着社会公众和会计人员自愿地选择有利于消除各种矛盾、调整相互关系的会计道德行为,避免相互之间矛盾的产生扩大,缓和与解决已产生的矛盾,改善会计领域内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会计人员协调一致,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会计工作。同时,会计职业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表现,影响和引导会计的科学发展方向。
(2)评价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使人们依据会计职业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行为等进行善恶评价,标明褒贬态度。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能让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对正确的会计行为有道德上的满足,对不当的会计行为有道德上的批判,有助于调整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改善会计行业作风。
(3)教化功能
会计职业道德通过造成社会舆论、形成会计道德风尚、树立会计职业道德榜样等方式深刻影响、教化人们尤其是会计人员的会计道德观念和会计道德行为,培养会计道德习惯和锻炼会计道德品质,促使会计人员人格升华以及提高社会道德水准。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一方面引导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通过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社会道德,推动社会道德水准不断提高。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提出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如下特点:1.职业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界提出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会计职业特征;2.自觉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维护;3.综合性。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恰当地组织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定期提供的财务报表,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 承担责任
如实地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
双重地位:一方面作为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必须要听从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与安排,对管理当局负责;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真实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外各利益关系主体的利益,因此,还要对企业外各利益关系人负责。
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因疏忽或有意隐瞒而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甚或有贪污或其他类似行为;
(2)与管理当局相配合,以虚假的财务报表共同欺骗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提出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如下特点: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界提出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会计职业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维护;
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0年曾发布一份题为“会计师教育的目标”的报告。该报告要求会计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知识、组织与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内容。这可视为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总体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鉴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很多会计人员只从事某一环节或少数几个环节的会计工作,因而,对他们的业务素质要求可相应降低一点。但是,对企业会计主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则要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条规定,“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一个具备了相应的业务知识、但不能胜任所担负工作的会计人员,他是很难完成所担负的任务的。因此,会计人员应该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包括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人际交流技能。首先,作为企业会计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因此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对每一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智慧”,良好的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会计人员推行正确、合理的会计方法。
道德品质事关个人道德修养,因而,任何与个人修养有关的品质要求,会计人员都必须要具备。
从企业会计人员所处的特定地位来考虑,以下两条道德品质应特别强调:
(1)诚实.
(2)正直。
这两条品质将约束会计人员不隐瞒任何事实,以及不从事任何欺骗管理当局和股东的不道德行为。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职业品德方面的要求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和保守秘密。
1.损益核算不实,虚增收入利润。《企业会计准则》第六章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索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根据2001年内部审计资料测算的情况来看,企业、单位在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方面失真现象达69.1%;企业、单位收入、费用不实的达54.5%。不少企业、单位在收入的确认上存在着主观随意性的倾向,为了虚增利润,不遵守收入确认的标准,提前确认(本不该确认的)某些收入,如有的企业、单位将尚未实现的销售收入确认为收入,有的通过互开发票的形式虚拟经济业务事项来实现收入。也有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单位在完不成利润指标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如实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营成果,采取隐瞒费用、亏损,虚报收入、少转成本、少提税金及各项提留款等不正当手段来虚增利润。
2.假定估计负债,虚列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支出在会计核算中有严格的规定,但一些企业、单位无视会计法规,将不该列入或根本没有发生的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在内部审计中发现,有些企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变形扭曲。部分企业、单位在计算年终利润时往往搞“弹性成本”,在成本内容的分配上带有主观随意性;有些企业、单位还根据与事实不符的假定,乱挤乱摊成本,蓄意弄虚作假,隐瞒或删除有关经济交易事项。有些企业、单位在利润较高的年度,估计一些费用、损失,如预提费用、贷款损失准备和或有负债等,形成秘密准备储存起来,“以丰补歉”,进行利润平滑;也有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达到挤占国家税收、少缴所得税的目的,也极力隐瞒利润。
3.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缺失诚信。在内部审计时发现,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原始凭证失实失真现象屡有发生。企业、单位利用原始凭证弄虚作假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有的企业、单位动用所谓的变通手法,将对外送礼,对内发放的支出,就从一些商店开张发票报账;有的企业、单位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请吃、旅游、会议、发放纪念品等费用支出均开成资料费、住宿费、交通费报销;有的企业、单位利用虚开工程款、销售收入等来调节利润;有的企业、单位在把固定资产等以实物方式对外投资时,不通过财务办理手续,使资产处于体外循环;有的企业、单位将长期对外投资款挂在账上,也不签任何协议,长期不反映对外投资的收益情况。
1.追求局部和个人利益。由于现行机制的不健全,一些企业、单位的领导人为了个人“政绩”和物质利益(经营上的动机——追求经营的有效性给本企业、本单位带来效益;投机上的动机——个人的职务升迁、报酬等),指使会计人员 会计职业道德
弄虚作假,他们一方面追逐账面利润,另一方面又挖空心思,欺上瞒下。加上所有权缺位、经营权失控的不配套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单位的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投资的,实际上却已成为他们随意支配的个人资本,从而出现了各种违反国家法规、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会计人员又在其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为保全自身利益,成了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参谋”。
2.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我国既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税务、审计等国家监督机关,也有初步建立起来的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中介机构,但在对企业、单位的监督力度上仍不尽如人意。财政、税务、审计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致,对检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往往只采用收缴、罚款的手段处理了之,致使问题难以根治,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社会监督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执业的中介机构和鉴证人,本应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认真的审核,并审慎地发表审核意见。但确有部分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法律,睁一眼闭一眼,让虚假报告混过关,甚至协同作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从而助增长了会计造假的不良风气。
3.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是确保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健全法人治理的重要基础。但在内部审计时发现,有些企业、单位虽有较健全的内控制度,而在实际的运作中却不执行或经常出现“例外”的现象;有些企业、单位虽有内控制度,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运作机制,因而不能发挥其作用;有些企业、单位根本没有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也没有相应建立起内控制度,导致企业、单位在内控运作的环节上,特别是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等各个环节中失去监督,加上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使内部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失效,导致监督不力。
4.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是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据2002年统计,我区现有会计人员13115名,其中有中高级职称870名(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861名),占会计人员总数的6.5%。在现有的会计队伍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以上占45%,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只有从业资格证书,有的会计人员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而会计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所以不及时地组织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对财务活动的诚信度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整治的对策。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规范的界定功能。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益,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企业、单位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并建立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权的三级管理体制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体制、运行方式及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力度。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变管理方式,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现代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引导、支持企业、单位的发展。从直接的经济生活干预中退出来,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切实克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2.构建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说,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会计依附于企业、单位。所以,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必须要从会计管理的体制上予以考虑。推行会计委派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建立财会人员统管制度(对财会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金、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各单位所需财会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委派,单位不得自行任命,并实行定期换岗、考核奖励制度,防止财会人员与所在企业、单位共同作弊,对那些成绩平平、素质差的财会人员要毫不留情地从会计专业岗位上撤下来,这样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度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其次,要加强会计信息的适度管制,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执业资格等要进行认真监督和评估审核,对执业水平低下,不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注册会计师要依法予以取缔,撤销其从业资格,防止中介机构协同制假。
3.提高会计造假的风险,加大打击力度。尽管针对会计造假、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问题,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实质上企业、单位会计造假的收益远远高于风险和成本。因此,提高会计造假的风险和成本,对整治财务活动中诚信缺失的现状有一定的意义。笔者建议:第一,凡发现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要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责任,对违法违纪作假者要进行通报;第二,财务人员作假的要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书,严重的要判其“终身禁入”,对于触犯法律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三,建立对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作假情况的公示制度,如果出现恶意作假行为的,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媒体公开披露单位领导人和相关人员作假的违纪违规行为;第四,要建立对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执法人员的责任,对执法部门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而不作处理的,要依法进行处理,以确保执法质量。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作为财务活动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因此,会计工作特定的职业使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只有这样,才能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切实贯彻国家的会计制度,充分履行会计监督的职责,行使好会计的各种职能。因此,首先要在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次,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同时,开拓创新,建立和发展人才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