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房花耳草

更新时间:2024-04-13 12:19

伞房花耳草(Hedyotis corymbosa (L.) Lam.)是茜草科耳草属的一年生柔弱披散草本。其茎和枝呈方柱形,分枝多,无毛或粗糙。叶对生,近无柄,膜质,呈线形或狭披针形。花序腋生,有2-4多花,很少有单花。蒴果膜质,呈球形。种子每室10粒以上,有棱,种皮平滑,干后深褐色。花、果期几乎全年。

形态特征

伞房花耳草是茜草科耳草属的一年生柔弱披散草本。高10-40厘米;茎和枝方柱形,分枝多,无毛或棱上疏被短柔毛,分枝多,直立或蔓生。叶对生,近无柄,膜质,线形,罕有狭披针形,长1-2厘米,宽1-3毫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干时边缘背卷,两面略粗糙或上面的中脉上有极稀疏短柔毛;中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平坦或微凸;托叶膜质,鞘状,长1-1.5毫米,顶端有数条短刺。

花序腋生,伞房花序式排列,有花2-4朵,罕有退化为单花,具纤细如丝、长5-10毫米的总花梗;苞片微小,钻形,长1-1.2毫米;花4数,有纤细、长2-5毫米的花梗;萼管球形,被极稀疏柔毛,基部稍狭,直径1-1.2毫米,萼檐裂片狭三角形,长约1毫米,具缘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管形,长2.2-2.5毫米,喉部无毛,花冠裂片长圆形,短于冠管;雄蕊生于冠管内,花丝极短,花药内藏,长圆形,长0.6毫米,两端截平;花柱长1.3毫米,中部被疏毛,柱头2裂,裂片略阔,粗糙。蒴果膜质,球形,直径1.2-1.8毫米,有不明显纵棱数条,顶部平,宿存萼檐裂片长1-1.2毫米,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种子每室10粒以上,有棱,种皮平滑,干后深褐色。花、果期几乎全年。

产地生境

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非洲和美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广西、福建、海南、贵州、上海、湖南、广东(西涌、七娘山、南澳(张寿洲等4258)、大鹏、排牙山、葵涌、梅沙尖、梧桐山、仙湖植物园(曾春晓等00592)、梅林(张寿洲等0640)、塘朗山)、云南(家、昆明、丘北、砚山、蒙自、河口、石屏、景东、孟连、动腊、景洪、动海、凤庆、保山)、澳门、香港、四川、浙江、台湾。生于海拔850-2000米处的旷野、田间、溪边、林下的草地上。常生长于水田和田埂或湿润的草地上。

生长习性

在中国山东省,年前落地或夹杂在小麦种子中的种子,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随播种小麦同时出土,冬前长至5-10片叶后越冬,翌年2月下旬小麦返青后,伞房花耳草生长分枝,茎上各节均可分枝,3月底4月初始花,花期7-8天,4月中下旬开始结实;2月下旬出土的伞房花耳草,4月初生长分枝,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种子陆续成熟,蒴果开裂。

主要价值

药用

伞房花耳草是一味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广东药用植物手册》及《中国药物志》等诸多医药典籍中都有它的记载,全草入药,甘、淡,凉,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尿路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腮腺炎,急性肝炎,阑尾炎,肿痛。外用还可治疮疖、痈肿和毒蛇咬伤。

化学成分

含有熊果酸、齐墩果酸和白桦脂酸等三萜成分,挥发油成分有十二烷、β-damascenone、十四烷、β-紫罗兰酮、月桂酸、软脂酸、肉豆蔻酸、六氢假紫罗兰酮、十五酸、十六酸甲酯、十六酸、十七酸、植物醇、亚油酸、十八酸等。还含有氨基酸: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结氨酸、异亮氨酸等。

物种危害

伞房花耳草为旱作地、蔬菜地及稻田埂的常见杂草。

伞房花耳草种子落地或随小麦收获混入麦种中,下年再随小麦播种生长为害。据调查伞房花耳草密度<10株/平方米时,小麦减产5%左右,50-100株/平方米,减产8-13%,>150株/平方米,减产20%以上。

防治方法

苯达松防治麦田伞房花耳草,冬前杂草2-5叶期,亩用150毫升防效较好,用药较少;春季出土的伞房花耳草的防治适期为小麦拔节前,亩用量以200毫升效果较好。苯达松是通过植物叶面渗透,传导到叶绿素部位,抑制杂草的代谢和光合作用而造成死亡,温度10℃以上需经20-30天。喷药7天后,阔叶杂草叶缘开始干枯,并向内扩展,15-20天全叶干枯,30天全株枯死。苯达松对小麦安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