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更新时间:2024-05-17 15:13

传播学(Communication Studies)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设置成为国家一级学科,传播学被作为其下与新闻学并列的两个二级学科之一。

1998年,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传播学被作为两个目录外专业之一。

2011年,在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认定的4个方向中,传播学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并列。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传播学被作为五个基本专业之一,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相并列;同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传播学专业代码由050305W变更为050304。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传播学属文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50304。

培养目标

传播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定位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规格

传播学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学生可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总学分建议控制在140~160学分。

(1)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3)专业素质。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

(1)具备与新闻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4)具备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1)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3)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4)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6)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

(7)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8)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根据传播学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1)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2)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各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开设新闻传播学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4)专业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的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专业:大众传播史、传播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调查软件与应用、舆论学、传播效果与测量、传播心理学、受众与视听率分析等。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应包括以下专业实训内容。

传播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调查与统计、传播效果与测量、受众与视听率分析等。

传播学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毕业作品:传播学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堿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2)内容要求

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与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绪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8000字,论文写作格式以及文献注释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毕业作品:作品创作应当采取各专业实践创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长度、格式等应有统一规定,并附有作品创作报告。创作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创作策划与背景、创作流程记录、创作阐述、创作总结与分析。

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调查背景、方法阐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创作报告与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应不少于8000字,并附有原始文字、图片、音视频记录等资料。

(3)指导要求

各高校应为每位学生安排1名毕业论文(作品)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作品)的选题、写作、创作或调查进行全程指导。毕业论文(作品)进行过程中,须加强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不少于3次的面对面指导。教师在每次指导中,须对学生的论文或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确保毕业论文(作品)质量。毕业论文(作品)完成后,组织安排答辩。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传播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8:1。传播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传播学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事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师资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传播学专业教师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热爱本职工作,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对所教课程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以及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具有用中文普通话或英文授课的能力;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1)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培养和发展计划。

(2)建立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探索教师团队灵活发展的模式,要求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

(3)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教师参加业界锻炼和国内外学习提供保障。

(4)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教师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为传播学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传播学专业所在高校和院系应在图书馆、音视频资料室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保证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各高校应为传播学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

各高校应根据传播学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教学经费

传播学专业所在高校应保证对教学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逐年增加投入。教学经费应严格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一线,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同时,各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探索社会与学校共办教育的模式,努力开拓教育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传播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和社会满意度。

传播学专业所在高校的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传播学专业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1200元,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新开办专业的生均教学经费应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围绕传播学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要搭建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和标准为要,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1)日常管理。须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本科教学运行等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2)定点管理。须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

(3)定期管理。须由学校和院系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等工作。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加强对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主要方式有:

①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学校、院系各级领导每学期应完成一定的听课任务,以便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

②建立专家督导制度。校院两级均应聘请一些专职教学专家(退休或在职),定期随堂听课或开展其他教学督导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③建立同行评议制度。教师之间应形成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教学氛围,每个教师每学期须完成一定的听课工作量。

④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⑤与业界建立双挂和互动制度,纳入业界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培养模式

Ⅰ强化专业建设,明确培养目标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与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形成一定的区别,着重培养其专业素质和相关学科素质,同时注重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培养,根据个人爱好、专长及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传播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于各种实践岗位,建立基础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既要普及专业基础知识,又要鼓励向精英教育阶段发展。

Ⅱ优化课程体系

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各高校应探索开放性的专业培养模式,强调以职业素养需求来设定和组织课程。强调实操实战,行业界精英授课,与专业实际对接。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本专业知识,三、四年级可选修如信息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其他院系专业的课程,通过“传播学+N”的课程专业学习模式,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学生较为全面的跨学科知识结,真正实现传播学专业与实际相适应。

新媒体发展正对整个文化传媒生态环境构成冲击,整个文化传媒生态环境正在更新和重组,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及时填补,融入具体的教学科研环节,增减相应的课程,让师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Ⅲ探索新的社会实践实习合作

传播学作为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十分强调传播实务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构建以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扩展实践分析和运用能力的传播实践与实习体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每学期、每学年完成一定学时实践实习。包括实验室实际操作、假期实践与实习、专业实践与实习。

(1)实验室实践操作。包括校内相关专业学生活动、勤工俭学,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让学生掌握传播学所需技能。条件成熟的还可以整合其他院系资源,建设多功能、可融合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实现课程与各媒介融合。

(2)假期实践实习。学生通过寒暑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期间,在行业界社会实践,让学生尽可能对行业活动产生兴趣,对行业规则、现状有所了解。

(3)专业实践实习。院校可以有计划性地同主流新闻媒介机构、北部湾经济区前沿公司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校外实习平台,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加强产学结合,弥补学校教学实践性不足的缺憾,实现互惠共赢。新的社会实践实习合作需要政府、行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合作。

凸显“学校特色+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较有特色的学科为背景,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好特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形成一种双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媒体对特定专业领域从业人员的需求。

(代表院校:青岛农业大学)

(代表院校:华南师范大学)

依托“地方特色”,就是要以开设传播学专业院校所处的地方特色为立足点,在培养传播学人才时,将地域特色元紊加入其中,从而形成学生相对于外来竞争者的新优势。

(代表院校:广州大学)

借鉴高等职业学校的“订单式”教育模式,可与媒体签订“订单合同”,为媒体培养专门人才。校方可以根据合同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强化教学质量,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采取“订单式”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可以预设以下两种方案:单一专业对接式培养和嵌合式专业培养。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传播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为4000-45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传播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研方向主要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新闻传播学等。

就业方向

传播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公务员、记者、采编、广播电视编导、文字编辑、组稿助理、秘书、文员编辑、网络运营专员、助理、事业单位人员等。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