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更新时间:2023-08-31 02:23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是清代沈明宗编注的中医典籍,作者是沈明宗(目南)。

成书背景

作者鉴于一些医生不读仲景著作,仅宗后世方书,遂致意于《伤寒论》之重编注释。推崇方有执、喻嘉言二氏之说,仿《尚论篇》之编次体例而著成本书。

流传版本

现存清康熙年间世德堂刻本、步月楼刻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并收入《中国医学大成》。

作者简介

沈明宗,清代医学家。字目南,号秋湄。槜李(今浙江嘉兴)人。少攻举子业,旋即潜心禅宗,精通医典,为清初名医石楷之高第。客游燕都,后至邗江(今属江苏),求治者踵接。暇时则与及门弟子考论医宗,凡二十余年。精研张仲景之学,于《伤寒论》注家中,推崇方有执、喻嘉言。曾撰《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八卷(1693年),突出六经主病,颇多创见。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编篇目中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另立篇名,将《伤寒论》重新编次。又撰《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1692年)。首列“序例”,次述天时地理、脉证汤法,其注释条文,亦有新见。

内容简介

本书卷一太阳上篇证治大意,列太阳“风伤卫”诸证;卷二太阳中篇证治大意,列太阳“寒伤营”诸证;卷三太阳下篇证治大意,列太阳“风寒两伤营卫”诸证;卷四阳明上篇证治大意,列太阳阳明诸证,阳明中篇列正阳阳明诸证,阳明下篇列少阳阳明诸证;卷五少阳全篇证治大意,亦按“少阳风伤卫证”、“少阳寒伤营证”编次,并列“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坏病”、“痰病”及“门人问答”于后;卷六太阴全篇证治大意,按太阴“风伤卫”、太阴“寒伤营”分析,少阴前篇证治大意列少阴风伤卫证诸证;卷七少阴后篇证治大意列少阴寒伤营证治诸证;卷八厥阴全篇证治大意,因“篇中风寒互发,阴阳虚实不一”故列全篇,篇中亦有“此风寒两伤脉证也”等按三纲分析的条文;并列“关格”、“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等于后。

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论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赅于风伤卫”,并批评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编次不明,故在编注时,突出六经主病,颇多个人见解。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于前;误治变端,次之于后;风寒两伤,误治诸变,逐段拈出”。从本书的内容编次上可以看出,除太阳篇外,少阳篇亦按三纲说重编,其他诸篇多以三纲说进行注解分析,较之方有执、喻嘉言又进一步。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伤寒论》注本,8卷。清代沈明宗(目南)编注。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作者鉴于一些医生不读仲景著作,仅宗后世方书,遂致意于《伤寒论》之重编注释。沈氏认为晋代王叔和整理之《伤寒论》原文编次不明;而宋代成无己本则顺文注释,亦欠明晰。后在涉猎多种《伤寒论》注本后,较为推崇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和清初喻嘉言《尚论篇》。因方、喻所论六气外感,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诸证予以阐析,“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赅于风伤卫”(见“自序”),于仲景蕴义多有发明。本书旨在突出六经主病及其辨证治法,编次仿《尚论篇》,将六经篇目之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误治变端,次之于后;误治诸变,逐段拈出”(见本书卷1),并对喻氏注文之遗漏、忽略处有所补阐。

影响评价

本书是《伤寒论》研究“错简重订派”中的“三纲编次派”的代表作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