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3 15:53
伤津,病证名,即津液损伤,热性病过程中,邪热煎熬津液,或燥邪损伤肺胃津液所致。
①热性病过程中,邪热煎熬津液,或燥邪损伤肺胃津液所致。如肺津受伤,则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带血丝,鼻干咽燥,喉干舌绛。胃津受伤,则见烦躁,渴饮不止,口燥咽干,舌红面赤等症。②过度使用发汗、涌吐、泻下等方法,亦可导致津液耗伤。
津与液同属水类,本于一源。二者在生成、输布方面是一致的,同时又能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但细析之,津与液又有不同,津之量多,质地清稀,流动性强,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液之量少,体稠厚,流动性小,常渗灌于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因此,伤津与脱液都是津液损伤所病变,但两者并不相同。
1. 伤津是津液受伤
伤津,是指津液受伤,其实质是津液缺乏。伤津是津液病变的两个方面之一。导致津液受伤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摄入不足,生化乏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赖脾胃纳化输布,小肠分清别泌。若饮食失调,食少饮乏,则生津乏源;或劳倦内伤,脾胃虚弱,阳气不振,寒自内生,以致脾失健运,胃纳不化,健运生成不足。二是津液的消耗太多,导致津液亏乏。如温热病过程中,热邪炽盛,消灼津液;或热邪内盛,蒸迫津液,汗多伤津;或气血阳弱,卫外不固,常自汗出,即《灵枢·决气》说的“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或阴虚内热,阴不敛阳,津液内寒耗外泄;或因小便频数,或吐泻无度,以致津液耗伤太甚等。
津液耗伤,脏津失润,内燥因生。津液属阴,为人体阴液之最多者,内溉脏腑,外濡肌肤皮毛。因此,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和官窍失于濡润和滋养。常见的津伤症有肺津伤、胃津伤、大肠津亏,其甚者还能发展为阴虚或血燥。
肺津伤。肺津不足,清肃宣降失司,表现为口鼻、唇、舌、咽喉干燥,声嘶或失音,甚或肤燥便干,胸满气逆,干咳无痰,苔干而燥。
胃津伤。胃津不足,胃失润降,纳化失职,口干唇燥,知饥而不欲食,食则干涩难咽,干呕,肌肉瘦削,面色萎黄,大便秘结,脉细数。甚则导致胃阴耗伤。
大肠津亏。大肠主液,司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津液耗伤,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失常,腑气不畅,症见大便燥结,坚硬难出,咽干燥等。
津伤气脱。津液与气关系密切,气能生津、布津、摄津。津能化气、载气。津液耗伤,气随其脱,形成津伤气脱的病理变化。如吐泻之后,津液受伤,体疲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即属此症。
2. 脱液是津液耗伤之甚者
液为人体精华,生于水谷,润骨而充脑髓。《灵枢·决气》说:“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可知液是人体阴精中具有特殊功能的那一部分,如注于骨,补益脑髓,则与肾中精气相类。肾之精,藏于肾,主骨生髓充脑。肾中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之精源于水谷,化于脾胃,故有“无后天先天不长”之说。
脱液,《内经》称为“液脱”。如《灵枢·决气》说:“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诸症皆液失充养、滋润所致。细析之,肾主骨生髓,髓充于脑,而开窍于耳。液脱之后,骨属屈伸不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皆与临床所见肾精耗伤之候相似。这些病理变化常见于慢性病的过程之中,特别是老年病中的老年脑病、骨病常见此类症状。临床上一般按肾精亏虚治疗。因此,脱液是指具有润骨生髓充脑荣耳作用的那一部分津液受伤,其实质是相当于肾精亏损的一类病证。
总之,伤津与脱液虽同属津液损伤的病变,但津伤更为常见,不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以及治疗失误,都可导致津伤,主要是津液中质地清稀、布散于肌表、孔窍的部分受伤。脱液是津液润骨充脑生髓荣耳的部分损伤,较之伤津少见,通常出现在慢性病、老年病的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