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11:31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希腊复兴式建筑,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后来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Hans Sloane,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主要以自然历史标本为主,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1824年,博物馆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00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
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建立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书籍、手抄本、关于某些文物的自然标本(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素描)以及文化研究的人种志组成。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献了英国君主“老王室图书馆”(Old Royal Library)的藏书。
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最初是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Bloomsbury)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Montagu House),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免费进入。
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博物馆一直都对外开放并逐渐延长开放的时间。入馆人数由每年的5000增至2017年的5,906,716人。
19世纪早期,博物馆已拥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802年)、汤利(Townley)的古典雕塑收藏品(1805年)和帕特侬神庙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1816年)。
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促使建造了现今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年–1867年)设计的四边形大楼。
1857年,四角大楼和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建成。
为了给博物馆中日益增多的藏品提供更多的空间,19世纪80年代自然历史类收藏品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South Kensington)的新馆,那里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亚述的收藏品成为人们了解楔形文字(古代中东的一种古文字)的基础。同样地,罗塞塔石碑使人们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一种符号文字)。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1826年–1897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派到博物馆,是第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古世纪史料的人。弗兰克斯向新的领域扩大收藏,不仅收集英国和中世纪的古物,还收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种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以及亚洲艺术品和其它的文物。
19世纪期间,访问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
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管理者们通过开设讲座、改进展品的摆设并为藏品标上流行导语来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
20世纪时见证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发展。1903年出版了第一部博物馆的简明指南,1911年委任了第一位导游讲解员。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积极规划翻修美术馆并成立了一间教育服务机构出版公司。在一系列的建筑工程中建设其他的公共建筑,包括用来陈列帕特侬神庙雕塑(1939/62)的杜维恩美术馆(Duveen Gallery)。
1973年,博物馆的图书馆成为了新机构——大英图书馆的一部分。这个新机构一直保留在博物馆当中,直到1997年,书籍从布卢姆斯伯里搬迁到了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馆。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被建在了原图书馆的位置,是博物馆中1997年来公开的扩建项目。它占地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中庭中央是重建的阅览室,在大中庭的周围和下方有一些新建的美术馆和一所教育中心
2003年,博物馆庆祝250周年纪念。重建了最古老的国王图书馆并推出了一项新的长期展览——启蒙运动:探索18世纪的世界。
21世纪初期,博物馆继续扩建公共建筑,在2008年和2009年开放了4个新的永久展馆,其中包括中国陶器馆和珀西瓦尔·大卫德收藏馆(Percival David,95号展览室)。
博物馆如今正在筹备下一个主要建筑项目——世界保护与展览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s Centre),它将包含一个新的临时展览场地。
2020年3月18日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英博物馆关闭;2020年8月27日起博物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根据安排,8月27日—28日,大英博物馆开放时间为10时至15时,从8月29日起开放时间将延长至17时。根据博物馆的最新要求,所有访客须提前在网站上预订免费门票,每天总人数限制在2000人以内。参观人员须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并遵照博物馆制定的单向线路进行参观。博物馆在馆内多处设置了消毒站,参观人员应勤洗手消毒。同时,博物馆也要求访客如有不适症状,切勿前往博物馆参观。
2022年,英国大英博物馆打算展开大规模翻修,其董事会主席、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希望今后10年筹集10亿英镑(约合86亿元人民币)。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8日,大英博物馆发布公告,宣布将藏品数字化的计划。大英博物馆称,该计划将耗时5年,完成后公众将可在线访问所有藏品。
2023年12月,英国大英博物馆将其收藏的一件古希腊文物出借给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
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希腊爱奥尼式圆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
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期所建,共有70个常年对外开放的固定展馆,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爱奥尼亚式圆柱。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
埃及文物馆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人兽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五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
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隆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负盛名的收藏。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据了半个3号展厅,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达2.3万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价之宝。如中国各朝代的绘画、刺绣,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等等,其中最名贵的为《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名画。商朝铜尊为两只连体的绵羊,中间驮着一个圆形的尊筒,造型非常美观、精巧。还有一只宋朝的瓷酒壶,底座和责周围是一朵荷花,壶盖上坐着一只狮子,更是难得的珍品。
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英国获得的一批埃及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个)
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1816年获得,希腊要求归还)
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1823年购得)
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1867年获得)
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1816年购买自第七代额尔金伯爵)
拉美西斯二世头像(Ramesses)(1817年由Henry Salt捐献)
青铜时代黄金斗篷扣件(2024年获得)
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
随军的考古学家断定,这块石碑不同寻常,运到开罗并做了拓片进行研究。1801年拿破仑的军队就被英军打败。根据战争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发掘的所有文物。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字样。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中国获得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
其他精品还有“北宗”之祖、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五代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永乐大典》10册等。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17.2平方米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四幅绢画及一尊木佛外,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大英图书馆还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巴特农神庙大理石(Parthenon Marbles),博物馆里这组珍贵的浮雕,甚至影响了希腊和英国的外交关系。尽管希腊政府一再要求归还这组1806年被英国大使艾尔金伯爵拆除的用来装饰巴特农神庙的古代大理石浮雕,但遭到历届英国政府的拒绝。
创立之初
大英博物馆最初的收藏包括文物、钱币、奖章、自然历史标本和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如今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由跨越世界文化史的800多万件文物组成:从原始人类的石器到20世纪的版画。
大英博物馆创办时的收藏品是汉斯·斯隆爵士在1753年遗赠给国家的包括书、自然标本在内的71000件文物。早期的博物馆还有其它两项收藏,陈放书籍和手稿的Cottonian图书馆;哈尔莱(Harleian)手稿藏品。
最初的藏品被分为3类:
印刷书籍(包括版画);
手稿(包括奖章);
天然和人工制品(其它所有藏品)。
1772年,第一批著名的文物被运送至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获得了威廉·汉米尔顿爵士(Sir William Hamilton)的希腊花瓶。
获得的其他文物包括:1756年遗赠给博物馆的第一具古埃及木乃伊,以及库克船长三次太平洋航行(1767–1770年)带回的大量人种志手工艺品。
博物馆还收到了许多更为古怪的捐赠:被海狸啃过的一根树干(1760年)、一块类似石化面包的石头(1760年)、一只北美的活龟(1765年)和几张冥币。
古典文物
人们对于古典文物的兴趣决定了19世纪初期博物馆收藏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收藏了大批知名度很高的古典文物,像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802年)以及包括“掷铁饼者”雕像,年轻女子“克莱蒂”(Clytie)半身像在内的瑭利(Townley)古典雕塑(1805年)。
1807年,文物部(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的成立让人们认识到了文物的重要性。整个世纪,博物馆中的古典文物不断增多。其中包括巴塞的阿波罗神殿(Temple of Apollo at Bassae)雕像(1815年)、帕特侬神庙雕塑(1816年)、涅内伊德碑像(Nereid monument)(1842年)和摩索拉斯陵墓遗迹(1856—1857年)。
19世纪中期人们对中东地区兴趣大增。1825年开始盛行西亚的收藏品,包括“位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上的国家”的手稿、奖章和文物。
19世纪50年代,博物馆收到来自中东的第一批石雕,它们是在中东的尼姆鲁得遗址(Nimrud site)挖掘的出土文物。其中有一个是大翼牛雕像(Great winged bull),它差点没能抵达布鲁姆斯伯里区,因为护送它的人员在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的埋伏。双方交锋时在雕像上留下的火枪子弹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1860年,文物部被划分成3个部门,它们反映了收藏品的新侧重点,这3个部门分别为:希腊罗马文物部、钱币奖章部和东方文物部。
英国和中世纪文物
19世纪后半世纪,人们对文物收藏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在那些希望国家文物得到更多尊重的团体不断施压下,博物馆设立了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世纪资料的职位。第一位被任命做这项工作的人是25岁的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后被封为爵士),他为博物馆各部门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弗兰克斯不仅增加了博物馆内的英国和中世纪文物,还收集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资料、人种志资料和考古学资料,此外还有东方艺术品和手工艺品。
弗兰克斯负责收集的文物包括诺桑比亚的鲸骨首饰盒(Northumbria,1867年)、皇家金杯(1892年)和10000件克里斯蒂(Christy)的史前和人种志收藏品,其中包括墨西哥的绿松石面具(Mexican turquoise masks)。
1897年,弗兰克斯在临终时将自己的个人收藏转赠给了博物馆。其中包括宏伟壮观的奥克瑟斯宝藏(Oxus Treasure)。
19世纪80年代,收藏品第一次被大量地分散到各处,自然历史类资料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South Kensington)的新馆里,那里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20世纪收藏的发展
20世纪时,为了向参观者们更好地展示藏品,博物馆重组了收藏并开放了许多新展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主要发展是在1920年创建了研究实验室。
它的职责是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协助修复和保存它们。这个部门是发现许多收藏品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之后设立的。
20世纪时有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在远征至乌尔(Ur)途中,在国外发现了被称为皇室陵墓的一系列墓穴。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萨顿胡(Sutton Hoo)发现了著名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族的船葬(1938年)。1939年,这些发现物被赠予了博物馆。
1997年,收藏品被再次分散,书库从博物馆移至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大英图书馆中。
未来的收藏
在公共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下,该馆得以继续增加其收藏。
除古代文物以外,收集当代文物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极为重要。以博物馆历史收藏中的各类史料为基础,这些现代作品来自于世界各地,见证了社会、政治、宗教、经济、艺术和科技的变化。
文物建立了如今和过去的纽带,使博物馆能够向后代讲述世界的历史。
当代文物和遗产包括
1945年至2000年间的200多本日本摄影集
它们在大英博物馆之友的帮助下获得。其中3个本聚焦于反思当代日本:战后摄影集展。
国王的嘴巴(La Bouchedu Roi)
这件发人深思的艺术作品由艺术家Romuald Hazoumé创作。在艺术基金和大英博物馆之友的支持下,博物馆于2007年获得该作品,标志着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议会废除200周年纪念。在博物馆展出后,国王的嘴巴在2007年6月2日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又在英国巡回展览。
一组著名国际艺术家的艺术奖章
受英国艺术奖章信托基金委托,这些新奖章被赠予大英博物馆。它们将在2009年6月25日至9月27日的毁誉勋章展上展出。
乘坐Northern Line或Central Line,在Tottenham Court Road站下车,步行约500米。乘坐Piccadilly Line或Central Line,在霍本站(Holborn)下车,步行约500米。距离博物馆比较近的地铁站还有Piccadilly Line的罗素广场站(Russell Square)和Northern Line的Goodge Street站,但下车后都需再步行800米左右。
乘坐1、7、8、19、25、38、55、98、242路在新牛津街站(New Oxford Street)下车;或乘坐10、14、24、29、73、134、390路,北行方向在Tottenham Court Road站下车,如果是南行方向,在Gower Street站下车;或乘坐59、68、X68、91、168、188路,在Southampton Row站下车。
大英博物馆为英国和世界各国托管着一批反映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艺术品和文物。
陈列在英国考古纪念碑中的藏品都是现存最完好的文物,这些藏品跨越了人类历史的200多万年。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入场的。
博物馆秉持着实用原则——藏品应向公众开放并可免费入场参观。这种原则也基于一种启蒙思想,即尽管人类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它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而博物馆就曾是这种人类跨文化研究的平台。
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面积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展出面积较北京故宫博物院大。1759年购买现址的蒙塔古大厦为馆址,1759年首次向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希腊的石雕,印度的宝石戒指,巴比伦的银器,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比马王堆女尸还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几具,但不是英国的,而是埃及的,十几具展出的木乃伊还仅仅是馆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馆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称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古埃及最珍贵的文物,2200多年前在正面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体和希腊文的罗塞塔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馆中。并据此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称镇馆之宝。
由于大英博物馆建馆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为博物馆的标准模式,后来者竞相效法。其中两部分展品格外吸引人,一是中国瓷器,上自汉唐,下至明清,青花、钧瓷、唐三彩、景泰蓝按年代与产地排列,应有尽有,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印度宝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红、海蓝、石榴红、祖母绿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异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夺天工。
大英博物馆还以其图书馆著名,因为大英博物馆的起源就是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私人图书馆,英王乔治四世改建新馆时又捐赠了大量书籍。这里是马克思为他的不朽之作——《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参观者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大型历史文物博物馆。位于伦敦鲁塞尔大街。主要建筑物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6万平方米为展厅,4万平方米为图书馆。建立于1753年,开放于1759年。馆舍是一座17世纪建筑——蒙塔古宫。
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龙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200多年间。1880年,自然部分分出,建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73年,图书馆分出,建成不列颠图书馆。
该馆设古代埃及部,书籍、抄本部,东方书籍、抄本部,古代英国及中世纪部,古代西亚艺术部,东方艺术部,古代希腊、罗马部,人种志部,版画素描部,货币、纪念章部。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达7万余件,仅次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藏品中有大型人兽石雕和为数众多的木乃伊,闻名于世的罗塞塔碑石,多种碑刻、壁画、金玉首饰、镌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古代希腊、罗马部,展出有古罗马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雅典卫城出土的雕塑、黏土版文书、陶壶、金器,以及一组帕特农神庙雕刻。帕特农神庙雕刻是该馆展品中的佼佼者,原是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一座主庙内的浮雕,是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1816年,博物馆以3.5万英镑把雕刻从额尔金伯爵手中购得。古代西亚艺术部展出有乌尔王墓出土的金制品、竖琴,亚述时期的浮雕、尼姆鲁王宫的城门、人面兽身有翼像以及工艺品等。东方艺术部,除少量中亚、南亚和日本文物外,大部分为中国稀世珍品,为数达2万余件。斯坦因从中国敦煌买走的壁画和经卷,也收藏在这里,都是5~11世纪的作品。经卷中除佛经以外,还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经典。在中国文物陈列室内展出的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玉琮、玉刀、玉斧,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及经卷、丝绸、绘画,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釉里红瓷器,明代的掐丝珐琅等。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唐(宋)摹本,也在这里陈列。
馆长: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 Cullinan)
当地时间2023年8月16日,据英媒报道,大英博物馆库房中的黄金和珠宝文物被盗。这些不翼而飞的珍贵文物,年代跨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负责馆藏的工作人员已经被解雇,大英博物馆随后加强了安保,伦敦大都会警察局对此案正在进行调查。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5日,因此前发生的文物被盗事件,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向媒体表示,该博物馆部分被盗馆藏已经被找回。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6日,英国大英博物馆公布了部分此前被盗的文物类型。博物馆方面表示,绝大多数被盗文物为珠宝类文物,大部分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大英博物馆目前提供的图片均不是被盗文物本身的图片,而是与之相似的藏品。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失踪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追回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3年10月16日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日前承认,丢失一座由该馆收藏的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作品。
2023年12月,根据大英博物馆本周最新发布的审查报告,该馆有2000件未展出藏品失踪、被盗或者受损,一些藏品的部件甚至被当成废品出售。在1500件失踪或被盗物品中,迄今只有351件被归还博物馆。除了被盗的藏品外,还有约140件藏品被工具划出痕迹,大约350件藏品的部件,如宝石的金座等被移走。
2023年8月18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一件估价最高达5万英镑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至少2016年就出现在电商网站eBay网上,售价仅为40英镑。英国博物馆曾多次发生藏品被盗、损坏事件。据《泰晤士报》报道,苏格兰博物馆中有大约1750件其他物品失踪。此外,大英博物馆也承认,数千藏品被盗。
2024年2月17日,大英博物馆在陈列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展厅举办了一场具有希腊元素的时装秀。2月17日晚些时候,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长门佐尼发表声明称,该时装秀再次证明大英博物馆不仅毫不尊重古希腊文物,还无视这些文物所传递的普世价值。门佐尼还喊话让帕特农神庙石雕早日回归希腊,称大英博物馆的展览环境日益恶化。
2024年2月,智利网民在网上发起一项运动,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50多年前从智利复活节岛掠走的石像。
2024年,大英博物馆私藏埃塞俄比亚文物长达150年从未展出,且在归还文物的进程上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ICO)正在对大英博物馆展开调查。综合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等媒体3月31日报道,一个名为“归还文物”的非营利组织日前向ICO投诉称,大英博物馆未能根据信息自由要求披露归还埃塞俄比亚11件“塔波特”文物进展的相关细节。报道称,大英博物馆承认这11件“塔波特”文物是英国军队在1868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后掠走的。由于这些文物很神圣,一直被存放在博物馆地下室一个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连内部人员都禁止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