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科

更新时间:2024-05-27 21:17

伯劳科(学名:Laniidae)是鸟纲、雀形目下一科动物。有2属31种。是中、小型鸣禽。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很强大,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蹠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

动物学史

1815年,法国博学家康斯坦丁·萨缪尔·拉方斯克-舒马茨引入了“伯劳科”(Laniidae)。模式属“伯劳属”(Lanius)则由卡尔·林奈于1758年引入。伯劳鸟科(Laniidae)由33种不同的鸟类组成,其中包括伯劳属的31个物种和林鵙属的2个物种。2023年发表的一项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林鵙属与鸦科乌鸦关系比与伯劳科的关系更密切,专家建议将林鵙属(Eurocephalus)移至单独的白顶林鵙科(Eurocephalidae)。截至2024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保持伯劳科包括2属、33种。

伯劳科鸟类是中、小型鸣禽,是致命的捕食者。它们不是像猎鹰那样的猛禽,但它们捕食小型猎物时非常凶猛。在某些地区,伯劳鸟也因其狩猎能力而被称为“屠夫鸟”。

形态特征

伯劳科鸟类嘴稍大而强,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略似鹰嘴,上嘴尖端具钩和缺刻,还具近端齿突,上喙的齿突与下喙的凹槽相吻合。嘴须发达,鼻孔多为垂羽所掩盖。翅成短圆形,初级飞羽10枚,第1枚仅为第2枚的1/2。尾长,呈凸形、圆形或楔形;尾羽12枚。跗跖强健,趾具钩爪,被盾状鳞片。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黑色贯眼纹。幼鸟羽多数呈横状斑。

伯劳鸟是相对较小的鸟类,尤其是与其他掠食性鸟类(如游隼或白头鹰)相比。大多数伯劳鸟体长16-25厘米;但伯劳鸟属的尾羽极长,全身长可达50厘米。伯劳鸟的喙呈钩状,像猛禽的喙一样,它们缺乏强而有力的爪子。伯劳鸟的腿和尾巴纤细,胸部和头部宽阔。像猛禽一样,它们的喙末端有锋利的钩子。每个物种的颜色和图案略有不同,但它们的体形都相似。它们的羽毛颜色各不相同,但通常呈灰色或褐色,包括白色、奶油色、棕褐色、棕色或黑色,带有黑色或白色斑纹。通常分布最广泛的物种是灰伯劳,是一种24厘米黑脸颊鸟。唯一的另一种新大陆物种是北美洲的呆头伯劳。几种欧亚物种有红色或棕色斑纹。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疏林或林缘地带,该科鸟类多栖息活动于平原、丘陵和山地等较为开阔的地带。它们经常光顾暴露的栖息地,在那里它们会采取显眼的直立姿势。这些栖息地用于观察猎物并向竞争对手宣告它们的存在。首选栖息地因物种而异。有些物种生活在相似的地区,栖息在相似的生态系统中,而其他物种则有截然不同的偏好。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之一是大草原、灌木丛和开阔的草地。其他物种生活在茂密的森林或更多的城市地区。农业区和农场是它们特别喜欢的地方,因为铁丝网可以成为刺穿猎物的尖锐位置。

生活习性

迁徙

大多数种类的伯劳鸟除了繁殖季之外的时间多为独自生活。有迁徙行为。常见如红尾伯劳棕背伯劳、灰伯劳、红背伯劳这类分布在温带的种类则是候鸟,会在冬天时飞到南方的繁殖地区。

领地

伯劳有领地意识,这些领地要与其他成对的伯劳进行保护。对于迁徙物种来说,要保护繁殖地,在迁徙期间和越冬地要建立一个较小的觅食地。当几种伯劳共存时,对领地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行为

伯劳科鸟类喜欢伫立在显眼处,如电线、木桩、低处枝头等。尤其是棕背伯劳,在澳门大部分地区四季均能看到它的身影。伯劳在白天捕猎,这使它们成为昼行性动物。伯劳与它们相似的猛禽有一个关键的区别。虽然它们有钩状的喙,但它们没有鹰和猎鹰那样锋利的爪子。猛禽使用它们锋利的爪子来帮助杀死猎物。因为伯劳没有强壮的爪子,所以它们不是真正的猛禽,但它们是凶猛的小型捕食者。该物种的捕猎方式都像小型猛禽:它们在暴露的栖木上等待,观察下面的地面,从上方俯冲猎物。

雄性伯劳鸟以捕捉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并将它们刺穿在荆棘、树枝、铁丝网的尖刺或任何可用的尖头上而闻名。这些储存物可以作为藏身之所,以便伯劳鸟可以在以后返回来吃未吃完的部分。然而,将猎物刺穿在多刺的植被上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雄性伯劳鸟向潜在配偶展示它们的健康状况和领地质量。在繁殖季节开始时,刺穿行为会增加。雌性伯劳鸟已知会刺穿猎物,但主要是为了协助肢解猎物。这种行为也可能是伯劳鸟适应食用有毒的东部小翅苯蝗(Romalea microptera)的次要行为。伯劳鸟会等待1-2天,让蝗虫体内的毒素降解,然后再吃掉它。

叫声

伯劳科鸟类的叫声响亮刺耳,有时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伯劳用声音模仿猎物,引诱它们被捕获,1575年,英国诗人乔治·特伯维尔(George Turberville)注意到了这一点:“它会站在一些树或柱子上,发出极其悲惨的叫声……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其他鸟类认为它非常痛苦。……于是,轻信的鸟儿们便会在它的呼唤下聚集在一起。如果有鸟儿碰巧靠近它,它……就会抓住它们,把它们吃掉(忘恩负义的狡猾鸟儿)。

食性

伯劳鸟捕食昆虫、无脊椎动物、蜥蜴,甚至老鼠和蝙蝠等小型哺乳动物。虽然具体猎物种类因伯劳鸟而异,但通常这些鸟以相同类型的猎物为食。它们相对较小,因此它们将目标限制在它们可以制服的动物上。话虽如此,它们可以杀死令人惊讶的大型猎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除澳洲和中、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该科鸟类的分布因种类而异。有些种类,如北伯劳鸟,分布在全世界,而其他种类只生活在很小的地区。例如,圣多美伯劳只生活在一个小岛上。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伯劳鸟生活在非洲、欧亚大陆、北美和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伯劳鸟一般是一雄一雌制的,但也有记录显示有些种类存在一雄多雌制。伯劳鸟会合作繁殖,即幼鸟帮助父母抚养下一代幼鸟,这种行为在白顶林鵙属中有记录。雄性伯劳鸟会用储藏丰富的食物吸引雌性进入其领地,食物中可能含有不可食用但颜色鲜艳的物品。在求偶期间,雄性伯劳鸟会表演一种仪式化的舞蹈,包括模仿将猎物串在荆棘上的动作,然后喂食雌性。伯劳鸟会用树枝和草在灌木丛和树的下部树枝上筑起简单的杯状巢。

喜栖于树木或灌丛顶端。繁殖期5-8月,营巢于树上或灌丛,巢呈杯状。窝卵数3-8枚,卵淡青色,布灰褐色或红褐色斑。主要由雌性亲鸟孵卵,孵化期14-20天,育雏期15天左右。雏鸟离巢后仍需雌雄亲鸟陪伴照料约15天左右。

确切的求偶行为因物种而异。大多数物种是一夫一妻制的,并继续与同一个配偶繁殖,直到其中一个死亡。产卵数量和孵化时间各不相同。有些物种一次最多产9枚卵。孵化期因物种而异,通常为2-3周。幼鸟在大约两三周大时开始学习飞行,孵化时间也差不多。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2020年:

极危(CR)——1种;易危(VU)——1种;近危(NT)——2种;无危(LC)——29种。

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12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