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6 22:32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低熵:就是低耗能,低污染。反之称为高熵。
释义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包括高熵和低熵,其中“高熵”对系统是高混乱的或者是无序的状态,“低熵”对系统是低混乱的或者是有序的状态。单位质量物质的熵称为比熵,记为s。
粮食供应影响人类的存续,是最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1918年日本曾发生严重的粮食供应危机,有约1000万日本人参加了抢米和相关的抗议行动,史称“米骚动”。2008年,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和粮价持续上涨,“米骚动”事件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发生,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与民生都受到波及。
这场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广程度表明在它背后存在一些结构性原因和结构性走向,本文试图从熵定律的基本假定出发来做一些探讨。
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是守恒的,换言之是流转不息、不会湮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则认为在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内,能量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秩序到无秩序。熵,就是最后不能再被转化作功的无效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定律进一步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然后不可挽回地走向混乱、荒废。熵定律还认为,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宇宙或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会以周围环境更大的秩序混乱作为代价。
1981年,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把熵定律用于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观察和预测,认为在人类居住的地表环境中,熵值的逐渐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内在现象,特别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发展,熵值的增长还可能加快,最终将引起地表环境的全面崩溃;尽管这个结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尽量使这种结局向后推迟。
就在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让人们觉得今后粮食供应不再是问题的时候,该书敏感地预言未来人类将遭受粮食危机,其立论基础是:现代农业是大量消耗矿物能源的“高熵农业”,缺乏可持续性。书中举例说:在传统农业时代一个农民以1卡能量的体力支出,可产出10卡能量。现在美国一个农民以1卡能量的体力支出,可产出6000卡能量。但若把整个过程中其它能量的加入算进去,这种表面上的高效率不过是宏伟的假象而已。仅是为生产一个270卡的玉米罐头,就需消耗2790卡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上以及化肥和杀虫剂方面。总的来看,一个现代美国农民用掉10卡,方可产出1卡能量,效率其实很低。
这种生产方式密集地使用以石油等能源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和以石油等矿物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塑料,因此也被称为“石油农业”。目前中国农业同样在向“石油农业”或“高熵农业”转变,它的好处是可以生产出大量粮食,缺陷则是依赖和大量消耗能源、矿物,使农业成为石油消耗大户,同时对地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现代农业所建立的精密的生产秩序,是以地表环境中更大的秩序混乱为代价的。农业产量的有限增长与整个地表环境中巨大的能量耗散不成比例,并且,许多四处散逸的处于无效状态的能量对土壤与河湖水系造成了严重污染。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结构失序、退化,大量使用农药在害虫具有抗药性之后只能使用更多、更具有生物杀伤性的农药,恶性循环有增无减。农业的高能耗使得农产品成本越来越高,而原先“高能量投入必然带来高粮食产量”这个如意算盘也因为土壤秩序受到破坏而逐渐失效。就世界范围而言,由于农业越来越依赖石油等非再生资源,粮食危机将难以避免。因此,出版于1981年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预言说:“1979年夏,沮丧、愤怒的人们为购买汽油排起了长龙,然而这还不过是热身赛而已。在未来的年代里,他们将在食品杂货店前排起长龙。”对于中国来说,如果高熵农业的趋势得不到缓解,成本增长和土壤退化必将使廉价粮食时代不复存在。
其实,不仅是农业生产处在熵值越来越高的状态,巨型城市和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也同样造成了能量的过度投入与四处耗散。另外我们还看到,现代战争中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天上消耗大量石油,却只是为了杀人。超市食品的过度包装,也是在大量消耗地球能量。塑料、金属如果没有被回收利用而是被掩埋到环境中,都将产生熵或能量的废弃。从而,“低熵农业”、“低熵工业”、“低熵生活”、“低熵社会”等等已经成为人类为维系自身生存所必须做的事情,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资源。
方先生的这一见解有其科学上的准确性,地球表层确实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系统,熵定律关于地球表层能量的立论确实过于绝对。但这并不妨碍熵定律可以相对地发挥其理论解释功能。尽管有太阳能的恒定输入,但从人类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地球矿产物质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能源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物质环境则是基本封闭的;太阳能量的输入固然能为地球上被搞乱了和耗散了的能量重建秩序,从而让它们可以重新被人类所利用,但那将需要一个地质年代上的时间长度。方先生或许忘了人类生存环境在时间上也具有相对封闭性,太阳重建地球表层能量秩序所需时间以亿万年计,远远赶不上人类生存环境中熵值的增长速度,指望太阳来使地表无效能量变成有效能量,越来越能制造熵并面临环境秩序崩溃的人类恐怕是等不及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来看看前述书籍的书名:《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尽管熵定律在科学上存在争议并且不能完全准确地对应地表环境,但在人类的生活哲学、生活观念上,熵定律可以是一个必要的假设(即人类生存所需的能量将越来越少,被耗散的能量对地表的污染将越来越大)。这就像宗教关于神的论述无法从科学上得到证明,但神可以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必要的假设。从格调悲观的熵定律出发,可以对人类目前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警告。更何况在人类社会的一定时间内而非地质时间内,耗散了的能量确实难以重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困境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基于人类生存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封闭性,基于人类越来越强的造熵能力,熵定律的悲观预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思想价值和现实必要性。
我本人并不相信历史观念中绝对的进步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和绝对的退化论(如熵定律对人类生存环境远景的预测,不过它可以作为一个“必要的假设”),我相信的是,人类的命运无论是好是坏,都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对他者、对环境的态度。“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人类在高扬其主体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自身在自然环境中的相对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的本源,人类在建立自身生活、生产秩序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环境的本来秩序。
里夫金 霍华德
[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吕明、袁舟译。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1] 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2]。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3]。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4]吸进过的5 000万个分子。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5]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6]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 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1] 麦克斯·格拉克曼(1911—1975)〕南非文化人类学家,以研究非洲诸部落的政治制度著称。
[2] 〔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指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修行方法。后借指事物的要诀。
[3]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这是《旧约·传道书》中的话,一般译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4]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下大量著述的人,对后世影响很大。
[5] 〔鲁道尔夫·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6] 〔沙迪·迦诺(1796—1832)〕一般译作“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环”定理。
什么是熵?
是生命科学的借助概念,借助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生命现象不懂得熵的人,就是人体科学的门外汉。不可逆过程遵从一个很重要的极值原理,它是由开耳芬爵士发现的。这个原理说,这个叫熵的量将随过程而增加,并且在最后的平衡状态达到最大值。神秘的熵,很难用可以直接观测的量,例如:体积、压强、温度、浓度、热量等等来描述。但是从原子论的观点看,熵的意义就很直接明了。准备一小瓶红色的溶液,放在大瓶的纯水中,起初,红色染液的分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体积内,后来向外散开到更大的体积里去。一个有序度较高的状态,被一个有序度较低的状态所取代了。这是一个统计规律,是自然状态,是中庸,是无为无不为,是自然界自古至今发展的模式,达到最大值。人体也是如此,它总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熵的最大状态,生命的最佳状态人为任何措施都会破坏这个状态,而在自然中遭到灭顶之灾。有谁能把散开了的红色液体再一个一个地收集起来?那就是消耗能量,对于生命来说,就是消耗生命的能量,这就是医学所能做的,现在正在做的。比如:打点滴,把凉水注入病人的血管子,人的血液类似上面例子里的“红色的溶液,放在大瓶的纯水中,起初,红色染液的分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体积内,后来向外散开到更大的体积里去。一个有序度较高的状态,被一个有序度较低的状态所取代了。”
什么是熵?慢慢看下去吧~~
熵与温度、压力、焓等一样,也是反映物质内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它不能直接用仪表测量,只能推算出来,所以比较抽象。在作理论分析时,有时用熵的概念比较方便。
在自然界发生的许多过程中,有的过程朝一个方向可以自发地进行,而反之则不行。例如,一个容器的两边装有温度、压力相同的两种气体,在将中间的隔板抽开后,两种气体会自发地均匀混合,但是,要将它们分离则必须消耗功。混合前后虽然温度、压力不变,但是两种状态是不同的,单用温度与压力不能说明它的状态。再如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高温物体会自发地将热传给低温物体,最后两个物体温度达到相等。但是,相反的过程不会自发地发生。上述现象说明,自然界发生的一些过程是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这种过程叫不可逆过程。过程前后的两个状态是不等价的。用什么物理量来度量这种不等价性呢?通过研究,找到了“熵”这个物理量。
有些过程在理想情况下有可能是可逆的,例如气缸中气体膨胀时举起一个重物做了功,当重物下落时有可能将气体又压缩到原先的状态。根据熵的定义,熵在一个可逆绝热过程的前后是不变的。而对于不可逆的绝热过程,则过程朝熵增大的方向进行。或者说,熵这个物理量可以表示过程的方向性,自然界自发进行的过程总是朝着总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理想的可逆过程总熵保持不变。对上述的两个不可逆过程,它们的终态的熵值必大于初态的熵值。
在制氧机中常遇到的节流阀的节流膨胀过程和膨胀机的膨胀过程均可近似地看成是绝热过程。二者膨胀后压力均降低。但是,前者是不可逆的绝热膨胀,膨胀前后熵值肯定增大。后者在理想情况下膨胀对外作出的功可以等于压缩消耗的功,是可逆绝热膨胀过程,膨胀前后熵值不变,叫等熵膨胀。实际的膨胀机膨胀会有损失,也是不可逆过程,熵也增大。但是,它的不可逆程度比节流过程小,增加的熵值也小。因此,熵的增加值反映了这个绝热过程不可逆程度的大小。在作理论分析计算时,引入熵这个状态参数很为方便。
熵的单位为J/(mol·K)或kJ/(kmol·K)。但是,通常关心的不是熵的数值,而是熵的变化趋势。对实际的绝热膨胀过程,熵必然增加。熵增加的幅度越小,说明损失越小,效率越高。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熵定律是自然界一切定律中的最高定律”, 这是熵概念泛化后给熵理论最褒意的评价。该书还认为熵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如:物理学、化学、地学、 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宇航、超导、激光、新能源探索中有所应用, 还运用到社会科学方面如:历史、文艺、哲学、教育、经济以至神学里, 它将揭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质的某种内在联系。 熵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由于熵概念的泛化, 产生了许多争论的问题,如:⑴ 什么是熵? ⑵ 负熵成序吗? ⑶信息熵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应用为什么令人失望? ⑷ 热力学中的熵变的不对称性(只承认熵增,不相信熵减)和泛化后的非热力学系统的熵变较为对称(熵增和熵减皆存在)的矛盾。上面的两个和本段的四个问题说明,熵理论是存在问题的, 是需要发展和完善的。
1、从热力学方面看
笔者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仅是自然界的局部规律,且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程度不够到位(表现出过多的语言叙述),因此,造成热力学难教、难学,需反复认识。又由于人类对浩瀚的宇宙观察研究受到局限,使人们对认识熵减迟迟下不了结论。
2、从整个群体系统看
熵理论是研究群体行为规律的理论,随着熵概念的泛化, 表现出惊人的诱惑力被应用到许多领域, 然而用热温熵和信息熵概念并不能解决象社会、心理等领域的问题,这就产生了许多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加限制地推广是错误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概念笼统含混是熵理论存在许多问题的主要障碍, 用含混的概念研究极其庞大的领域是不现实的,按照过去的经验,在研究复杂问题时, 概念细分是必要而又有效的方法。
我们要象研究光一样,先对它分色,再按不同频谱分析其特点;又象我们研究人的特点,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等。 如果我们把熵概念分解,使它适应各种群体的特点, 那就不至于仍在争论什么是熵这个最起码问题;如果把热力学序和非热力学序定义清楚, 也就不会争论熵与序的关系。搞清了熵变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关系如何?也就能弄清熵增、熵减的变化方向及程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已经到了构筑熵理论的总体框架的时候了。为此, 笔者建议用“熵变论”作为这块理论的名称。
三、“熵变论”的提出
1、“熵变论”的内容和用途
熵变论把一切熵变过程表述为:系统内的熵总有对立的两类,其总熵变等于各单元熵变的累集之和,其值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形; 在无限的时空中,总熵变趋于零。
熵变论的字面意思是熵变化的理论,即研究复杂系统状态变化的学科,具体地说熵变论是概括群体行为的熵增、熵减和熵不变规律的。 熵变论的用途是建立更完善的热学理论,完成熵增和熵减的统一,推出正确的宇宙观,给出解决能源的新思路, 以及弄清信息和各类非热力学群体的变化规律。
2、熵概念的分类及定义
什么叫熵?有人认为这个概念还不清楚,笔者认为从克劳修斯、 波耳兹曼到申农对熵的定义是正确的, 所谓不清楚是因为这些定义并不都能表示所有群体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结合熵概念泛化的倾向, 笔者建议将熵分成热力学熵(S)和非热力学熵(S′)两大类。例如: ┏温度熵
┏ 热力学熵------ |体积熵
| |化学熵
| ┗构型熵
熵━ | ┏信息熵
| |社会熵
| |心理熵
┗非热力学熵--- |人体熵
|政治熵
┗经济熵
非热力学熵大多与人有关, 笔者建议用立人旁加商表示非热力学熵,符号为S′(作者本意是在S上加一横,但打不出来)。
熵是什么?笔者笼统地把熵定义为:描述群体系统状态复杂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熵已由前人给出,而非热力学熵将有各自的模型, 这要作具体的定义(作者目前无法给出)。
3、热力学熵的熵变公式
⑴ 克劳修斯提出的孤立系统熵增原理公式为:
dS>0(不可逆过程), 3-1
⑵ 普里高津提出的开放系统熵变公式为:
dS=diS+deS ,3-2
当deS=0时,diS>0,dS>0
当deS<0,且|deS|>diS时,dS<0
⑶ 笔者提出的适用于各种热力学系统的熵变定律为:
系统内的总熵变等于内部熵变与熵流之和,其值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熵增)、等于零(熵不变)、小于零(熵减) 三种情形。
公式为:dS=diS+deS∈R, 3-3
其中diS=dSV(T)+dST(V)
3-3式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形:
dS=diS+deS>0 ,3-4
dS=diS+deS=0, 3-5
dS=diS+de 0 ,3-6
上式中dS为系统内的总熵变,dSV(T)温度熵变,dST(V)体积熵变,deS熵流。熵流与热能流、物质流方向是一致的, 流进系统为正,流出系统为负。系统内部的熵diS(过去称熵产生)分解为温度熵变和体积熵变。
公式3-3在公式3-1和3-2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它进行分析可出现13种组合关系,这些关系可反映自然界熵增、熵减、熵不变的全部规律(另文介绍)。目前,熵增和相对熵减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都能找到, 而寻找和认识绝对熵减有一定困难,其原因是天体的演变对应的时空不便观察。其实引力具有减熵的能力, 引力可以抗衡全体星空的熵长, 所以说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崇尚热寂、无视宇宙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观现实。
4、非热力学熵的熵变规律
笔者通过对非热力学系统许多现象的归纳总结(以及按3-3式外推),提出的熵变规律为:在同一层次上,系统内的正熵和负熵具有共轭性(既共存又相反的性质),总熵变等于正熵、负熵的累加之和(正熵取正值, 负熵取负值),其结果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形;对于理想情形,总熵变等于零。表达式如下:
△S′=∑ni=1△S′(+)(△Xi)+∑ni=1△S′(-)(△Xi)∈R, 4-1
当系统无限大,时间无限长时:
△S=∑ni=1△S′(+)(△Xi)+∑ni=1△S′(-)(△Xi)=0
4-1式中,△S′指系统内的总熵变,等式右边第一项是正熵变的累和,第二项是负熵变的累和。末状态
S′2=S′2(+)+S′2(-),初状态S′1=S′1(+)+S′1(-),如果仅研究两个状态的熵变,4-1式可以简写为:△S′=S′2-S′1=[S′2(+)+S′2(-)]-[ S′1(+)+S′1(-)]=[S′2(+)- S′1(+)]+[S′2(-)-S′1(-)]=△S′(+)-△ S′(-),该式展开如下:
┍ 熵增: △S′(+)>△ S′(-), △ S′>0 ,4-2
| [S′2(+)- S′1(+)>S′2(-)-S′1(-)]
熵变规律------ |熵减: △S′(+)<△ S′(-),△ S′<0,4-3
[S′2(+)- S′1(+)<S′2(-)-S′1(-)]
| △S′(+)=△ S′(-),△S′=0,4-4
└熵不变: [S′2(+)- S′1(+)=S′2(-)-S′1(-)]
在熵变规律公式中,△S′是非热力学熵系统过程的变化量,以社会系统或人体为例,△S′变大(△S′〉0),指社会系统的混乱度增加,或人体的健康程度下降;△S′变小(△S′〈0)指社会系统的混乱度减小,或人体素质趋于健康。 S′(-)是负熵(取负号),指有利于系统发展的要素的熵值, 社会负熵的要素如: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民主程度、破案率等; 影响人体健康的外部因素的负熵要素如:充足的营养、锻炼身体程度、良好的生活条件、健康的心理素质等。S′ (+)是正熵(取正号), 指不利于系统发展的要素的熵值,社会正熵要素如:犯罪率、离婚率、官员不廉洁度、 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影响人体健康的外部因素的正熵要素如:营养不良,环境污染、 居住拥挤、气候炎热等。正熵变减去负熵变即为总熵变值, 总熵变值反映了某一时候社会的混乱度或人的健康状态,用它可以比较如今年和去年、 这个五年和上个五年的差别,这个差值从总体上反映了系统的变化方向和程度。
四、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1、 熵与序的关系
负熵成序是在薛定谔的有关著作中介绍的观点, 熵与序是有关系的,但简单地说负熵成序是不妥的,关于热力学中的序, 以及生物体生长进化的序,甚至于社会秩序的序, 笔者认为这几种序不是一回事,笔者建议把序分为热力学序和非热力学序两大类, 只有把各体系的序定义清楚后,并结合突变规律,熵和序的关系就会迎刃而解。笔者建议,在未解决该问题之前,尽量不把熵和序扯到一起。
2、 熵流的载体是什么?
普里高津把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物质叫熵流,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含混,不错,物质流必然引起相应的熵流,物质流是熵流的载体。 但能量流就不一定引起相应的熵流,因为能量有多种形式,可分为热能与非热能[机械能、电能、光能(不是热辐射)],如某绝热系统与外界交换非热能(发生可逆变化),其体系熵变为零,所以说在能量流中只有热能流( 含热辐射)是熵流的载体。
3、如何研究象社会、心理、生物等领域的熵变问题
对于象社会、心理、生物等领域,属“混合型”系统, 不是单纯的物质、能量或信息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这些领域有两种方法,一是概念剥离,然后用相应的熵公式进行研究分析,二是对于无法剥离的领域, 先对研究对象的多项参数进行统计,然后拧成一个综合指数,再进行分析。
4、熵变公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定量表述
熵变论中非热力学熵的熵变公式[△S′=S′ (+)+S′ (-)],体现了事件的变化结果等于两个既对立又有联系的两项熵变之和, 这种定量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及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爱因斯坦说过:“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对立统一规律被公认为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规律,这两种说法不谋而合, 可以说在群体领域熵变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定量表述。熵变是人类最难认识的规律之一, 是名符其实的覆盖一切群体领域的最高定律。
5、对能源问题的看法
根据熵增原理可知,每当我们燃烧一堆煤、一滴油或原子核裂变时,都在增加宇宙的熵,即每次活动都降低了体系能量的品质,从现实情况看也如此,如果我们用尽矿物能源又无其它新能源时,人类不就坐守待毙吗?答案是否定的!引力可以实现熵减,如地球引力能使太阳的热辐射能“聚集”在地下,地热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能源,我们可以通过地下热水利用、温差发电等形式解决能源问题。
6、宇宙中的总熵变应趋于零
我们现在所处环境从小尺度空间看会自发地熵增,在这种环境中将伴随着能量的退化,那么,整个宇宙是不是都遵循这样的法则呢?答案是否定的!
大量事实说明, 宇宙的发展趋势并不越来越无序,相反,整个宇宙生机勃勃,丝毫没有“死寂”的迹象,即:既没有出现全宇宙的热寂,也不存在如银河系或太阳系的热寂;再从太阳系看,太阳45亿年的热辐射,并未使地球和其它七大行星热不可耐,相反太阳系内的空间依然很冷。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宇宙中一定存在进入低熵的机制,而且这种机制不是发生在特定的空间或时间,作者研究认为,引力具有减熵的能力,引力是可以抗衡熵长的。在小尺度空间或水平方向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能量的退化,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引力充当了相反的角色,在大尺度空间或重力方向上,时刻发生着能量的进化,使得宇宙既不热寂且熵变也均衡。所以说:从广袤的宇宙空间看,宇宙中的熵增(热寂)和熵减 (热生)的生死交替在总体上应是平衡的,即宇宙中的总熵变应趋于零。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唯独宇宙问题具有特殊性, 因为凭人类的能力或许永远也无法考察和验证全部宇宙的熵变,我们只能依据部分事实和推理来认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