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保定

更新时间:2022-05-27 20:30

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发展背景

 2007年初,保定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太阳能之城的概念,计划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应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碳排放量。该市规划,力争用2至3年时间,将保定建设成国内首座在照明、供热、取暖等各个方面大范围应用太阳能的城市,力争到2010年,全市每年节电4.3亿度,节约标准煤11.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8万吨。

为此,保定市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措施。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保定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了太阳能应用改造。

在保定,最醒目的改变莫过于城市的交通灯和部分路灯头顶都加上了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同时,住宅小区也是改变中的一部分。

新世纪花园小区是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小区,其太阳能应用改造工程分为三期,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前庭院灯、景观灯和部分光热设施都已改造完毕,一个新建3KW的微型光伏电站已担负起为中心监控室供电的责任。

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

“中国电谷”将打造成一个以电力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和企业群,重点发展风力发电的产业链、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节能产业链等七大产业园区;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商务服务到产业制造,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条,为国家提供一个可再生能源和节电产业的战略发展平台。

近三年来,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增速保持在50%左右。

“中国电谷”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近160亿元。在2007年,以兵装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开始在保定大规模投资新能源产业。在风电产业上,保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叶片生产研发基地,建立了集群环境最优的风电产业体系;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天威英利作为国内光伏企业龙头,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体系。

低碳城市项目

 保定在寻找低碳排放“秘笈”的道路上并不孤单,它的身边有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这样的合作者。

2008年1月28日,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根据WWF和保定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在“新能源产业带动城市低碳发展”的原则下,双方的合作将重点集中在:新能源产业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引入;保定市成功经验的国内外推广;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

WWF将通过项目促进保定可再生能源及能效产品的出口和应用,对项目进行国内外宣传和推广,并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保定市政府则将为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和人力物力,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WWF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00万支持者和活跃于90多个国家的网络。

在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WWF将与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同时,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此外,WWF还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进生态建筑发展的政策研究,选择具体的项目进行示范。

除了这两个城市的试点外,WWF还将在北京开展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项目经验总结与推广。

低碳经济背景

 如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从率先探索的上海和保定,到积极谋划的珠海、德州和贵阳,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低碳步伐。今天,本版刊登一组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以期为我市低碳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低碳经济及其由来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宗旨是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碳中性”,即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CO2与人为吸收CO2的动态均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期通过减少资源耗费,提高资源生产力,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同时,通过开发、应用并出口前沿技术,发展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英国在环境友好、可持续、可靠和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中占得先机。“低碳经济”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

发达国家均支持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利用其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优势,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获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争取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多哈回合谈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议题。第一阶段会议主要讨论气候变化等议题,各成员领导人先后发言。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言中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

近来,气候变化引起亚太地区各国普遍关注。气候变化事关亚太地区的发展,事关亚太地区全体人民的福祉。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一些有益倡议,采取不少积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且将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